最近幾年,老齡化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熱點,況且,這種趨勢越發嚴峻。據報道,2013年全國老年人達2.02億,占總人口14.8%。而且高齡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和失獨老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在上海,老年人口已達367萬,占全市總人口25.7%。浦東預計到十二五末,老年人口將達84萬,超過總人口的25%。雖然各種養老服務措施也在全面推進,包括養老床位、日間照料、老年助餐等都在穩步發展。但與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相比,現有的設施、投入和各種服務,還是捉襟見肘、難以為繼。
如何讓更多的老年人通過比較理想適合的養老方式來安度晚年;如何通過我們的政府決策、制度設計和社會保障來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妨學習借鑒國外比較成功的經驗。據報道,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一些高福利的發達國家興建了許多敬老院、養老院和老年福利院,把家庭生活貧困或個人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接到這些地方,供吃、供住和提供各種養老福利服務。但是近年來,又有許多數據表明:不少國家如瑞典、丹麥、英國等,紛紛調整或者改變了原來的做法,他們先后把重點轉向支持和鼓勵“社區居家養老”和“家庭生活照料”等,并且把過去面對全體老年人的許多普惠政策變為更有針對性的補貼措施,其核心是老年人有什么困難就幫助他們解決什么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和老齡事業的發展趨勢。
前幾年,上海也有一些區通過對老年人住房條件、家庭結構、居住理念、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經濟能力等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老年人目前缺少的并不是床位而是服務,缺少可以上門幫助的生活照料,衛生保健,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因此,這些區適時提出了“床位不離家,服務送到家”的服務理念,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各種助老政策。這些政策在服務理念上,以老年人為本,以家庭社區為點,以服務到家、到位為核心;在服務目標上,以確保重點困難人群為主,覆蓋大多數各有所需的老年人,使他們各得其所;在服務原則上,根據不同對象,實行無償、低償和有償的相互兼顧;在服務項目上,以助餐、助浴、助醫、助聊、助修、助困等為主打項目;在服務構架上,突出政府主導、支持市場運作、鼓勵社會參與;在服務保障上,建立人力支持、信息支撐、財力資助的三大網絡;在服務方式上,實施項目化管理、菜單式服務、站點式運作、規?;七M;在服務關系上,將實施管理、服務人員的規范化與服務對象的滿意率有效連接;在服務制度上,建立統一規范、綜合平衡、定責考質、受助反饋、利益掛鉤等一系列考核評估的具體指標。通過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目前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即便以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也不可能廣泛實施各種普惠制的福利政策,尤其在老齡工作中,如何區別情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各得其所,恐怕是一種比較良好的選擇。因為在占總人口20%以上的老年人中,他們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家庭結構、經濟基礎、居住條件等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在制定政策時,如何把十分有限的財力、物力等資源用到最需要幫助的那一部分人身上,應該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況且,在老齡事業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社會的作用、市場的運作和政府的責任,完全可以相互彌補,相得益彰。而老年人的各個群體、各種需求,同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從自然規律來講,老年人群確實是夕陽晚霞,幾近黃昏,但是從老年事業的角度來說,卻正是朝陽無限,前景廣闊。其實,我們今天為老年人多辦一點實事好事,于公于私都很有利。于公,這是黨的宗旨、政府責任和社會義務的綜合體現,解決一個老人的困難,就能解脫一家人,解放一批人。于私,就是我們今天能為老年人奉獻一點愛心、善心和孝心,這是有良知、良心和良責的表現。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今天為老人,明天為自己,古今中外,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