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一年來的簡政放權,正在極大地增強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的信心。
從歐美大陸,到亞洲近鄰,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學者,在記者諸多采訪對象中,甚至連那些因中國簡政放權少賺了錢的生意人都點了“贊”。
普華永道德國公司中國業務部負責人延斯-彼得·奧托,曾作為普華永道合伙人在中國工作6年,為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德國企業提供咨詢。憑他的經驗,外企要在中國建立一家公司,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需要6個月,而在德國,順利的話只要一周。他從三中全會了解到,公司注冊今后將不再需要驗資報告。盡管他的公司幫助客戶準備驗資報告能賺錢,但他們歡迎這個改變。他還說,如果中國政府宣布的這些改革措施真能推進,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環境絕對會更好。
在巴西擁有100多名員工的企業家、巴西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監事長郭京良告訴記者:“以前中國有的地方政府對引進的大項目也推出了一條龍服務,這樣確實效率比較高,但這種機構和效率不是法律法規所規范的,一旦牽頭人變動后項目就很難進行下去。簡政放權以法律形式把需要審批的各個環節和要求固定下來,減少紅頭文件等形式的審批要求,對華僑回國投資,對巴西企業去中國投資都是極大的利好。”
外商對于中國政府下一步放開國企壟斷的市場商機充滿期待。通用電氣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智誠表示,如果中國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行業開放,將會有很多機會。但這一過程任重而道遠。
美國杜邦先鋒公司新聞發言人簡·斯魯薩克說:“我們希望中國對跨國企業長期的研發投入(政策)持續開放,并確保對外資合作和研究協議、專利進行及時審視和評估。我們期待著與中國合作解決中國及全球面臨的食品安全挑戰。”
奧托則表示,目前外國汽車生產商在中國只被允許合資,持股50%。外國公司更愿意控股。另外,不少德國公司在采礦、電信、公用事業等領域也很有實力并且愿意進入中國市場。有一些德國大集團對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感興趣。
他還說:“設立私營銀行也在中國政府改革日程之中。不管這些私營銀行是外資還是中資,我認為都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關系上,不少國際人士也積極為中國政府建言獻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表示,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發展起步的國家,像中國目前的情況,市場的作用仍有不足之處,政府有必要發揮規劃和引領作用。在新加坡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出臺了很多財政和金融刺激政策,使新加坡40年就可以形成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這和政府的引領作用是分不開的。
“在政府破除壟斷,讓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陷阱,最大的陷阱就是既得利益階層不愿意放棄利益。國有企業若在吸收了民間資本之后,重新形成壟斷,這樣將會對民營經濟產生極大的打擊。”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主任研究員、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韓載振博士告訴記者:“韓國在以市場為中心發展的同時,政府注重提高企業管理和發展的透明性,能更有效地防止企業在不斷壯大的同時,排擠或傷害中小企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