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看身份”的時代,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最終統一后,終于一去不返。消除戶籍制度帶來的養老保障差異,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人的城鎮化”,這一制度的延伸效果,已經超過了養老制度本身。對陜西來說,推行方便快捷、服務終生的養老保險,“真金白銀”地探索養老金保值增值,進一步創新社會保障制度,顯得尤其重要。
城鄉突圍:養老不再看你身份
傳統的城鄉二元化的養老保險制度有什么弊端,為什么要選擇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統一?如何讓養老金保值增值,使社保資金的來源更加豐富?陜西在2011年就施行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三年以來,還有哪些制度進行了完善和創新?為此,記者采訪了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翟四虎、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康、寶雞市人社局局長陳留根。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要方便快捷、服務終生
——訪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翟四虎
記者:作為西部省份,陜西在2011年就進行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統一,產生了什么效果?從2011年至今,還有哪些制度進行了完善和創新?
翟四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把老有所養、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作為重要的民生工作來抓,將新增財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經過多年的實踐,在我省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特別是我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起步早,推進快,統籌城鄉全覆蓋制度的建立,使廣大城鄉居民得到了實惠,這項工作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積極評價和充分肯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寶雞模式”為全國建立新農保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制度基礎。
2007年,陜西省選擇了在寶雞市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當年7月,寶雞市的太白、麟游兩個縣和其余10個縣的50個村開展了新型農保制度試點,省級財政當年拿出1000萬元給予補貼。這一舉措,為農民辦了一件大實事,使得農民的收入穩定增加,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情擁護,促進了農村的鄉風和諧。
2008年,陜西新農保擴大試點,其后“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結合的籌資模式被寫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09年國家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就是采用了我省寶雞市的新農保制度模式。
2011年5月,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加快全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問題”。明確了將全省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兩個制度整合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六個統一”:一是統一了制度政策。將新農保和城鎮居保的兩個制度歸并合一,政策統一;二是統一了參保范圍。凡是全省境內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16周歲以上的城鄉居民,一律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三是統一了城鄉居民參保繳費標準。將原來新農保繳費的5個檔次和城鎮居保繳費的6個檔次調整為11個檔次,最低為100元,最高為1500元;四是統一了城鄉居民繳費財政補助標準。從繳費100元補助30元到繳費1500元最高補助80元;五是明確了基礎養老金財政補助標準。對列入國家試點縣的中央財政每人每月補助55元,對未列入國家試點縣的由省和市縣財政按55元標準各承擔50%,并對陜南三個市19個縣的55元基礎養老金,全部由省級財政承擔;六是統一了工作機構。整合新農保和城居保經辦管理服務機構。為加快推進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明確了基礎養老金財政補助時間,從2011年7月1日起執行。
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省城鄉居民已參保1704.87萬人,平均參保率99.8%,其中有392.85萬60周歲以上的老人,按月領到了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水平最高為130元,最低為60元,待遇領取率達到100%。
記者:陜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早于全國3年,下一步的工作任務和重點是什么?
翟四虎:城鄉居民參保人數多,情況復雜,經辦管理服務難度大,我們的目標是為全省廣大參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經辦管理服務,為其“跟蹤一生,記錄一生,服務一生,保障一生”。在基礎管理方面,要建立村、鄉、縣基礎檔案資料,加強檔案管理。僅寶雞12個縣區,就有9個縣區檔案管理達到了3A標準。并建立了標準統一的經辦操作規程,各級管理服務機構普遍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按照國家“金保工程”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城鄉居保信息系統建設,在村一級建立發放網點,保證了大部分地區農民足不出村就能領到養老金。有些地方還做到了“四個不出村”:即“繳費不出村,信息查詢不出村,年檢認證不出村,領取養老金不出村”,使廣大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務,保證了這項惠民政策的落實。
下一步我們的重點是,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參保覆蓋面,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加大信息化全覆蓋的步伐,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服務;探索提高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層次,進一步提高經辦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建立“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繳費激勵機制,鼓勵城鄉居民多繳費,長繳費,以便將來能夠領取比較多的養老金,以提高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水平。
記者:國務院會議指出,要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陜西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
翟四虎: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確定了以全省大集中的模式,統一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化建設,制定了“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從2010年11月開始在延安市進行試點,歷時1年半,全面完成了全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全覆蓋工作。
陜西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系統以信息化手段支撐省、市、縣、鄉四級經辦機構的業務經辦、財務管理、公共服務等工作的開展,確保基金征繳,待遇支付等業務及時、高效開展。
目前,在社會保障卡的建設應用過程中,我們正在試點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系統融合,建立統一的全民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同時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系統與金融機構的系統進行銜接,實現社會保障卡的代繳、代付功能,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手段,為陜西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推行公平要“真金白銀”,應多方探索養老金保值增值
——訪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康
記者: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有哪些?為什么要選擇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統一?
王建康:我國現有的多軌制養老保險制度比較特殊,在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前,存在城市居民、農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養老保險等多種制度并存的情況。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建立時間短,覆蓋面廣,保障標準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則有一定計劃經濟遺留的成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則和企業效益嚴密掛鉤。在制度設計方面,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而2011年在全國開始施行的新農保,保障面大,采用個人繳費、財政補貼的方式。城鎮養老保險,針對的是非就業群體,和新農保都屬于“補漏”型的保障方式,所涉及的群體也非常大。為什么要選擇這二者進行統一?因為二者本身差距很小,從制度設計、資金來源、保障目標方面都很類似,兼容性很強。對兩個籌資方式接近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整合統一,是對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推進,也為解決養老制度多軌制的問題邁出了一大步。
目前,我國正在進入老齡社會,養老基礎差、失去勞動能力、生活困頓的老人,子女的負擔也比較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家庭矛盾也逐漸出現。這兩個制度的統一,打通了養老制度的分割,實際推進了社會公平,讓農民也分享了城鎮化的紅利,農村老人來到城市也能享受到同等待遇。政府下定決心,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為消滅城鄉差別鋪平了道路。
記者:如何讓養老金保值增值?社保資金的來源怎樣才能更加豐富?
王建康:要推行公平,是需要真金白銀的。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財政的情況不同,實行起來自然有不同的辦法。有一點可以肯定:資金打通了,城鄉養老合并運行,會產生規模效益,將養老金的效用最大化,同時也加強了監管,防止社保案的發生和資金被挪用。
在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方面,有這樣一些思路值得探索:在公用事業建設、石油煤炭等行業讓養老金進入,獲得增長,再回饋全民。在省級層面成立某些基金,在資本市場中獲得盈利。購買國債,至少利率高于銀行利率。對于革命老區、生態保護特殊地區等進行特別安排,給予特別補貼,以使得當地的養老金和其他地區相差不大。總而言之,民生工程要有持續性。動員社會力量進入社保、吸納個人捐款,從理論上來講可以,但是實際操作并不容易。所以,社保資金來源如何豐富,確實值得進一步探討。
記者:城鄉養老保險個人繳費相應的財政補貼標準是否應該呈幾何級數的提高,以達到多繳多補,提升居民的繳費積極性的效果?
王建康:我認為這一標準不宜突然提高,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以寶雞的例子來說,個人繳費200元以下政府補貼30元,繳費1500元則是80元,相差只有50元。但是,假如將個人繳費1500元的補貼調高至300元以上,雖然能在實際上提升居民的繳費積極性,但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不公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原本是為了“保基本”而設計,如果一味地追求多繳多補,普通居民很難達到這一標準。
記者:有這樣一種聲音,認為職工養老保險應當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合并,才能達到真正的公平。你認為是否有這種必要?
王建康:養老保險“碎片化”的問題的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但是,“碎片化”也可以這樣理解:雖然社會存在多種的養老保險,但如今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已經統一,從實際情況看,現在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民,身份的轉變并不難。打一個比方,一個農民,在農村可以參加養老保險,進入城市打工后,如果和用人單位有勞動關系,也可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如果自己做生意,不愿意當職工,也可以參加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城鎮的非就業居民身份轉變后,也一樣能享受到這些待遇。
所以說,養老制度的公平并不是指絕對的公平,而是指在適用制度和規則方面達到人人公平。另外,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保障標準不同、資金來源不同,也很難合并。
移民城市從“養兒防老”到“寶雞模式”的轉變
——訪寶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陳留根
記者:傳統的城鄉二元化的養老制度有什么弊端?在寶雞2007年推行新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城鄉養老的現狀如何?
陳留根:新農保是國家規定險種的有益補充,農民是中國最大的人口群體,在既有的傳統思想中,怎么養老?基本上唯一的辦法就是“養兒防老”。如果子女孝順還好說,子女不孝順就會導致一系列劇烈的家庭矛盾。另外,有一些農村居民失去了勞動力,如何保障?僅靠低保顯然是不行的。從寶雞的實際情況看,寶雞是一個移民城市,作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上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建設的重要地域,很多支邊的干部家屬隨其來到這里,沒有工作,老了以后就很難有依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寶雞市委、市政府在財政收入不寬裕的情況下,通過調研、探索建立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制度開始時的推進其實也比較困難,群眾沒有意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性,特別是國家的政策未出臺,群眾仍有疑慮。用百姓的話說:“60歲以上老人不用繳費就能領取養老金,咱不相信天上有掉餡餅的事。”
為了解決群眾的疑慮,寶雞市充分進行宣傳發動,以至這個政策后來變得家喻戶曉。百姓看到了好處,得到了利處,后來就主動找上門來參加養老保險,也相信了這個“天上掉餡餅的事”。所探索建立的新農保制度,被稱為“寶雞模式”,在全國得到推廣。目前,寶雞市參保人數達到156.3萬人,綜合參保率達到了99.6%。
記者:寶雞在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有哪些創新舉措、為民讓利的行動?
陳留根:2011年,寶雞市率先將新農保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整合統一,比全國提前了三年。根據寶雞市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況和居民希望提高繳費標準的愿望,寶雞市將個人年繳費檔次統一設定為100到1000、1500元11個檔次,居民可以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補,多繳多得,調動了參保和續保的積極性。寶雞及時出臺政策提高了繳費補貼標準,在國家規定給每個參保人每年補貼不低于30元的基礎上,參保居民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政府補貼標準增加5元,最高達到80元。目前,寶雞每年爭取到中央財政支持,用來進行城鄉養老保險補貼、制度建設。
在國家基礎養老金55元和省財政補貼5元的基礎上,寶雞將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提高為:60至69周歲每人每月85元,70至79周歲95元,80至89周歲105元,90周歲以上115元。并出臺了特殊人群參保政策。重度殘疾人參保按最低繳費標準由財政全額代繳;重度殘疾人在享受財政代繳最低保費后,自己選擇更高標準繳費時,同樣可以享受繳費補貼。城中村居民人均土地小于0.3畝,且有意愿的,可以一次性補繳15年養老金個人部分,可以享受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待遇。
記者: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后,寶雞在經辦服務、資金安全等方面有什么新做法?
陳留根:在經辦管理服務方面,寶雞已經建成了覆蓋城鄉、四級管理、三級經辦的服務體系,在市本級、12個縣區分別建成了1.1萬和6000平方米的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為全市120個鎮(街)、165個社區、1729個行政村建成擁有15至60平方米服務大廳的社會公共服務中心(站)另外,參保、繳費、領取、年檢、查詢“五個不出村”的經辦管理服務模式已經建立。村民想要辦理這些業務,村里都有專門的服務中心,每個中心配有“反向運行”的POS機,村民只要拿卡來刷,就能方便地領到現金。
未來寶雞要持續提升養老保險的服務質量水平,深化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將基金管理逐步收歸市級統籌,為基金的安全性加碼。并要激活機制,調動參保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縣區、社區公共服務平臺要有專人管理,在今年全部實現聯網信息化。
記者:從你的工作經驗來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對城鎮化的提速有沒有相應的促進作用?
陳留根:舉個例子來說,寶雞市計劃在農村試行工傷保險,因為目前因農村基建、蓋房子受傷,因傷致貧、返貧的例子也不少見。給這些居民引入原來城市人才有的工傷保險,就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另一層保護。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對城鎮化的提速肯定是有作用的。二者統一后,至少在制度上為掃清城鄉二元化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城鄉居民不分農村城市,都享有一樣的繳費標準,一樣的經辦服務系統。這個系統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居民養老保險提供支持,未來也可以在社會保障卡普及之后,逐步推行集工商、失業、金融、社保、養老為一體的保障制度。寶雞目前已經發行了150萬張社保卡,醫保在西安20多家醫院都能使用。我們希望在制度進一步完善后,社保卡能夠真正在全省甚至全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