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旅游設計院院長鄭建平在日前舉行的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部分地區千村一面,讓他感到痛心。他動情地說:“不是爛泥潭就是洋樓房,我們還有第三種希望嗎?現在還有誰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還有誰唱‘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有作家寫‘村莊已死’,不要讓‘村莊已死’成為中國21世紀的挽歌。”
鄭建平援用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說,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十年內有90萬個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內有250個自然村落消失。據他介紹,他在20年里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的省份,未被城鎮化的鄉村中的留守人群和污穢的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將鄉村倫理、企業精神、市場機制、美學創意四者結合起來,才能共同喚起鄉村復興的活力之源。”
鄭建平提出了“農游”的新模式,即通過藝術化改造,把鄉村變成都市人的生活區,田園式的生活成了賣給城里的度假產品,農村人口則獲得相關收入。在四川都江堰,在舊村落上對房屋進行彩色美化,看起來賞心悅目。在云南麗江古鎮,大批背包客和小資青年來此租房或休憩,成為長期的固定消費者。
據了解,湖北、吉林、浙江、寧波等地在家庭農場模式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家庭農場不在于規模有多大,而是考慮農村的青壯年每年能夠從農業上得到多少收入,讓他們樂意待在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