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賈燕梅,1月12日騎自行車長途跋涉近2300公里,歷經17天時間,于28日下午回到了故鄉四川南充。一踏入家門,就被母親擁入懷中,她不停地哭泣,哽咽著說“媽,我回來了”……
年初一剛過,又有一批回鄉團聚的人踏上返程之路。由于春節,世界罕見的人口遷徙現象年復一年在中國上演。今年春運期間,預計客流量達3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2億人,可能再創歷史記錄。
釋放需求壓力,需要新的面對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是親人團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社會資源的大動員、大調整,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如何釋放這些壓力,從物力的財力的到觀念的心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個新的面對。
“春節不回家,就感覺心里缺了一塊什么。”盡管猶豫再三,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的王先生仍然選擇了回湖南農村過年,一家三口于臘月二十九這天坐飛機回鄉。“車票不好買,時間很緊張,過了年身心疲憊,但也沒辦法。”
春節期間處于糾結心態的人不在少數。這里有對傳統習俗的期盼,也有對長途跋涉、一票難求的焦慮,還有對人情消費的復雜心態,每年的春節,似乎都讓一些人陷入情感的兩難。
專家表示,人們面對的春節難題源自傳統鄉土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的沖突。民俗文化專家馮驥才說,中國人過年,與農業關系較大。農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為一輪。年在農閑時,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騰。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加劇,人們工作繁忙,便出現了春運壓力增加、假日設置爭議等一系列社會課題。每年春節,都是一次全社會的大動員、大調整。
“今年春運,平均每天超過9000萬人次出行。這個規模、密度,相當于一個中型國家的人口在集中流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教授說。
嘗試“反向過年”,探索“錯峰休假”
春運困難多,大年還得過。一些人開始了春節新過法。
“春節前到北京的車票好買,就把父母接來,照樣可以團聚過年!”今年春節,老家在山東萊蕪的北京白領焦先生沒有像往年那樣提前“搶票”回家,而是讓父母買票進京。他告訴記者:“這樣既免了買票之苦,也可以讓老人體驗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兒,一舉兩得。”
春節前夕,記者采訪了解到,像小焦這樣選擇“反向過年”的都市一族不在少數。一些農村老人不是在老家等兒女,而是自己進城過年,與子女團聚。還有一些務工人員也選擇春節前返鄉,避開春運高峰。
鐵路部門數據顯示,春節前出行高峰期間,每天有50萬人乘火車離京。隨著大批人員返鄉,北上廣等城市春節期間變得“很空虛”。鐵路部門表示,春運客流呈現明顯的“單向流動”,春節前夕是東部地區向西流動,返程火車則變得空空蕩蕩,春節后則相反。
“相比回鄉探親和旅行,‘反向團聚’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的另一種選擇。”中國人民大學休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反向團聚對不少人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可以避開春運高峰,值得鼓勵。交通部門、旅行社等應該采取措施,鼓勵人們反向出行,這樣可以利用閑置資源,也可以有效刺激消費。同時,還有一些單位和企業利用年假、提前放假等方式,避開春運高峰。在北京一家圖書公司工作的王華兵今年春節選擇留京過年,因為他一個月前已經利用公司年假回福建老家探望了父母。他告訴記者:“公司是私營企業,老板比較開明,休假比較靈活,大家沒必要都擠到春運期間在路上‘受罪’。”
專家指出,今后應該在假期制度改革、落實帶薪休假等方面下工夫,引導人們在平日里滿足家人團聚的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建議,通過增加兩到六個法定假日,來增加一個或兩個黃金周、同時延長春節長假至9天,有望疏通中國民眾出行需求的“堰塞湖”。
均衡區域發展,引導人口流動
家在東北的“北漂”李英在一家公司擔任程序員,他告訴記者,父母不止一次地催過他回鄉發展,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留在北京。“許多優秀的IT企業都在北京,這里的工資比老家高多了,雖然花銷非常大,但還是覺得值。”他說。
在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高揚看來,在春運難題的背后,原因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人口流動。“因為大城市優質資源集中,有更好的就業機會、發展機會,人們紛紛涌向大城市就業。一到長假返鄉,必然帶來交通的巨大壓力。”高揚說,這一問題靠鐵路部門是解決不了的。
“如果按照36億人次的春運需求進行交通基礎建設,將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因為春運只有40來天,平時這些交通設施很可能是閑置的。”高揚說。
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昌平表示,外來務工人員需要享受與戶籍人口同樣的醫療、教育、住房等資源,需要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覺,這樣才能減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專家認為,我國春節長假期間出現人口大規模、長距離出行,根本上反映出城市化進程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協調,說明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仍然巨大。從長遠看,只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形成錯位互補的城市集群,方能解決人口大規模遷徙帶來的社會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