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又一次拋售其在內地的房產了。
1月11日,李嘉誠家族旗下兩家上市公司電訊盈科和盈大地產雙雙停牌,隨后,電訊盈科發布公告,證實旗下全資附屬的盈大地產正就出售北京盈科中心股權事宜與獨立第三方進行深入磋商。電訊盈科表示,如果雙方達成協議,預期這項交易將構成一項非常重大的出售項目,但電訊盈科強調,截至公告發布,盈大地產仍未作出是否出售的決定,與第三方也沒有簽訂具有約束力的買賣協議。
盈科中心位于北京朝陽區工人體育場北路,項目包括寫字樓、商場、休閑美食及服務式公寓。有消息稱,李嘉誠的這塊物業總價值達80億元,但消息來源未說明該市值是港幣還是人民幣。
李嘉誠的這一次出手,給外界的感覺,非常怪異。
整個2013年,李嘉誠頻頻出手套現內地資產:8月,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等項目,套現26億元;10月,出售上海陸家嘴(行情,問診)東方匯經中心,套現約70億元;12月,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預計收獲30億元。
李嘉誠套現引起香港和內地媒體的熱議,各種說法此起彼伏,有的說法甚至提到了政治的高度。為平息議論,2013年11月,李嘉誠罕見地、高調地接受了內地南方報業集團的采訪,向外界表達了自己仍是一個“愛國、愛港”商人的基本態度。
那次采訪,大致可以看作是李嘉誠的一次危機公關,效果也還說得過去。
但是,就在采訪后不久,從南京到北京,李嘉誠還是接連拋售黃金地段的物業。
這到底是為什么?李嘉誠需不需要再一次接受媒體的采訪,作一番解釋呢?
筆者對此有所猜測。
筆者猜測,李嘉誠拋售物業,和內地正在進行中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改革有關。
將不動產登記統一到國土部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決定。
這個決定,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決定。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不動產統一登記完成之后,接下來國家就要征收房產稅,而房產,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資產。
有一個數據:城鎮全國自有住房擁有率2011年為84.7%,2012年增加為85.4%。2011年有13%的家庭擁有兩套房,2.5%的家庭擁有三套或以上住房。2012年,有兩套房的家庭增加至13.9%,而三套或以上家庭則大幅增加至3.4%。
這個比率,一定是逐年、頑強上升的。所以,對于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改革,對于不動產登記背后的房產稅,很多的人在睜大眼睛看著,心里也在盤算著。
李嘉誠拋售內地物業說明,惦記著不動產登記和房產稅的,不但有老百姓,還有商人。精明的商人,不但惦記著,而且已經開始動作了。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精明的商人。
相關的蛛絲馬跡,已經有人點破,不過沒被重視罷了。
早在兩年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房產稅,也許會從商業地產開刀。
筆者認為,這個看法,非常有道理。
房產稅在最開始的時候,曾給民眾一種誤區,以為房產稅開征以后,會將房價打壓下去。但是上海、重慶試點的結果證明,房產稅在打壓房價方面,作用很小。于是大家逐漸明白,政府征收房產稅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房地產開發接近尾聲之前,給地方政府找補一個穩定的稅收來源。
如果這個稅種,一開始就對準了蕓蕓眾生、對準了普通百姓,那么,這個稅種在全社會引起的震動和反彈,將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是拆老百姓的房子,還是收老百姓的錢,都不容易。如果這個稅種,不是先針對老百姓的住宅,而是對準了商業地產,從操作層面看,更容易,也更容易被民眾接受。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房產稅的征收,應該是從商業地產開始,普通百姓的住宅就早著呢。
李嘉誠作為一等精明的商人,應該是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商人,當然是趨利避害的,他拋售內地物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大家對他議論紛紛,甚至上升到政治、愛國的高度,實在是冤枉了他。
根據以往的經驗,即使是對商業地產征收房產稅,恐怕時間也還早。
因為,第一步,將不動產登記統一到國土部門,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1月11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徐德明在“2014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就不動產登記工作作出了部署。媒體報道的信息顯示:從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到組建不動產登記局、機構人員要到位,再到研究出臺不動產統一登記條例,再到建立統一登記信息平臺、制定統一登記簿證,再到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和查詢服務系統建設,再到農村地籍調查和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等等等,國土部今年一定忙得不亦樂乎。后面的房產稅,還沒影呢。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猜測。也許,情況恰恰相反。新一屆政府,新的作風。說不定,針對商業地產的房產稅,會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從天而降,讓擁有龐大商業地產的企業家們措手不及。
李嘉誠應該是猜測到了這個結果,所以及時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