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念普及,“微”元素盛行,得益于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的技術支撐。140個字或1分鐘語音的表達與交流中,可以傳遞信息、交流感情,也可以照見觀點、啟迪思想。形式更便捷、平臺更廣闊、個性更張揚,因而聚攏了更多人氣。微時代,可說是網絡時代公眾參與的必然走向。
更重要的是,微字背后,是信息被動接受的“被時代”向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時代”轉變。這是一種全新的聚合式“生產方式”。微,所投入的或許只是點滴成本:車上廁上的一心多用、茶余飯后的休閑時間,都可以被微所覆蓋、所充實。而微的精確打擊,更讓“私人定制”一般的生活體驗,產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務。當“國字頭”部委微博集體上線,政務微博總數以十萬計;當微博客自發組織,凝聚“我們都是雅安人”的能量,恐怕沒有人會懷疑“微”而可道。
一個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態,更重塑了社會價值,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交往,在其中悄然變化。微,讓注意力轉移加速:不久前還起早貪黑去“偷菜”,現在已跳過“切西瓜”和“地鐵沖浪”,轉向“飛機大戰”。微,讓表達門檻變低:走上前臺、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時代煥發出別樣的光彩。微,可彌合人際距離:現實的沉默讓位于網絡的熱絡,曾經天各一方,而今朝朝暮暮;曾經以鄰為壑,而今雞犬相聞,難免讓人浩嘆“網絡讓世界變小”。
繁榮背后,也有隱憂。網絡上擅長“微新聞”的標題黨,每每斷章取義;地鐵上沉迷“微媒體”的低頭族,看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當整體性思考被微小的斷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認識被“微”碎片化?當只言片語的吐槽變成眾聲喧嘩的狂歡,又如何防范價值被“微”膚淺化?越是各有懷抱的時代,越需要建設心態和理想情懷;越是分眾獨我的演進,越不能缺少文化擔當和整體考量。在訴求個體利益的同時多一些宏觀思考,在專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時多一些慮他情懷,唯有培護好社會的共有價值,個體價值的姹紫嫣紅才能絢爛綻放。
不獨是文化層面,社會治理覆蓋若跟不上,微時代可能同樣難以為繼。言語暴力能不能從根子上拔除?負面情緒會不會誤導網絡輿論?這些都考驗著治理智慧。問題不僅限于此,“3Q大戰”可不可以不再重演?電子商務可不可以趨向秩序穩定?這些也都呼喚著社會治理的創新和跟進。對治理者而言,提升微素養,強化微管理,創新微服務,是完善基層治理毛細血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時代賦予的艱巨任務。
涓滴之水,匯流成河。微,是一種力量。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的鼠標滑動和鍵盤敲擊中,記錄時代、記錄美好,匯聚起中國前行的磅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