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維基旅游有關柬埔寨的頁面,就會發現“孤兒旅游”與吳哥窟古跡一起,被列為當地旅游的必選項目。近年來,一些外籍游客在柬埔寨游覽之余,會前往當地的孤兒院,為孤兒捐款,或成為短期服務的志愿者。這種活動被媒體稱為“孤兒旅游”。
在一個污跡斑斑的圓木樁旁,一個只有七八歲的男孩正低頭勞作,他左手持鑿子,右手握著一把小鐵錘,面前的牛皮上,一棵樹的鏤空造型躍然而出。這是柬埔寨一家孤兒院里的情景。根據孤兒院安排,這些孤兒平時會親手制作一些皮雕工藝品,其收入用來維持孤兒院生計。發現有相機對著自己時,這些孤兒會趕忙放下工具,雙手合十,對著鏡頭露出微笑。過后,對游客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一美元”。
在柬埔寨,長期戰亂留下的不僅是凋敝的社會經濟,還有大批無人照顧的孤兒。這些孤兒往往被孤兒院收留。由于孤兒院經濟情況不佳,“被參觀”成為日常工作。孤兒們既配合拍照,又賣力表演,希望打動那些富有的游客,爭取一些捐款。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近年來,雖然柬埔寨孤兒的人數在逐年減少,但孤兒院的數量卻在快速增加。有數據顯示,5年內柬埔寨孤兒院的數量翻了近一倍,其中4/5的孤兒院均為私人設立。或許是見慣了那些同情心泛濫、出手闊綽的外籍游客,一些當地貧困的父母也愿意把孩子送進孤兒院,讓孩子有機會獲得平時享受不到的食品、教育和醫療保障。原本應是游客與孤兒之間行慈善獻愛心的溫馨敘事,背后卻涌動著利用孩子謀利的暗流。
由于法律尚未健全,資金來源吃緊,柬埔寨政府只能給公立孤兒院提供補貼,管理措施也不甚嚴格。去年12月,柬埔寨就曝出一名美國傳教士在金邊市一家孤兒院里猥褻男童的案子。事實上,提供志愿服務的游客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孤兒院很少對志愿者做全面的背景調查,為換取善款往往“來者不拒”。英國《衛報》稱,“孤兒旅游”這種形式化的慈善,對孤兒的影響弊大于利。
如果把一些別有用心的孤兒院比喻成幕后推手,那么一些游客也應反思,自己掛著相機、揣著捐款,匆匆奔向孤兒院的行為是否好心辦了壞事。面對游客的慷慨施舍,一些孤兒會把接受他人錢財視為理所應當,銷蝕了自尊自立的生活態度。另外,絕大多數游客至多提供一至兩周的志愿服務,教授的課程也全憑自我喜好。對孤兒來說,志愿者過客式的陪伴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容易使孤兒對人際交往產生不信任感。柬埔寨一些兒童保護團體甚至發出呼吁,請游客們不要再來孤兒院獻愛心。
對參與“孤兒旅游”的游客來說,教當地孤兒唱歌、說英語或施以錢財,或許會萌生一種內心滿足感,認為自己使世界變得更好。可是人們行善時,需要的不僅是喝彩和掌聲。除了良好的自我感覺,游客更應思考的是,怎樣的幫助更符合孤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