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普惠金融”,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的金融改革方向。倘若發展普惠金融的著力點首選農村,則“三農”大幸也。
何謂普惠金融?簡言之,是指能有效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筆者理解,普惠金融有四性:服務對象包容性,客戶廣覆蓋,尤其是農戶、小微企業等低收入群體能成為服務對象;服務產品多樣性,不僅向客戶提供存款、取款、轉賬、匯兌、結算服務,還當提供融資、代繳費、養老金支付等金融服務;服務方式便捷性,既能柜臺服務,又能ATM機自助服務、網銀服務、手機服務等;服務性質商業性,即便有些服務免費,仍不改商業性質。
中央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合國情、順民意,尤其是我國“三農”急切需要普惠金融陽光。據權威部門最新統計顯示,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未被傳統金融服務體系有效覆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長期存在融資難,而農村更是由于地域廣闊,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不暢,金融網點偏少,一些鄉村甚至成為被金融機構遺忘的角落。城市低收入群體雖然也需要享受普惠金融陽光,但農村更為緊迫。因此,發展普惠金融的著力點當首選農村。
如何發展普惠金融?就我國農村現狀來說,不妨五招并舉,有序推進。
首先,從組織體系上促普惠,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2009年10月中旬,銀監會在貴州召開的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工作推進會上曾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創新,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全國各鄉鎮基礎性金融服務全覆蓋。現已4年過去了,對這項承諾應當進行全面驗收。建議由當地政府與銀監部門結合驗收開展一次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普查,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對至今還沒有金融網點的鄉村,要建立金融服務下鄉制度,加大ATM、POS等機具的投放力度,發展網絡銀行等。同時,抓住發展普惠金融的機遇,一方面鼓勵引進股份制銀行,另一方面加強現有金融機構農村網點的監管,嚴禁金融機構隨意撤并鄉鎮網點。此外,繼續深化本地農村金融改革,積極穩健地發展民營銀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逐步形成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合作金融、郵儲銀行、民營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良性競爭機制,實現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
其二,從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上促普惠,不斷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針對“三農”需求特點,金融機構重在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如充分利用現行農村政策,創新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及林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針對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創新“信貸+保險”金保產品;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探索“公司+專業組織+農戶”等金融服務模式。浙江永康農村,農行以兩委(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為紐帶,以惠農通機具、惠農卡為載體、開展“客戶自薦、擔保自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務自助、寧信自勵”的金融自治模式,有效緩解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難。
其三,從農村誠信建設上促普惠,為發展普惠金融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推動農村信用建設,通過開展“信用農戶”、“信用企業”、信用鄉(鎮)村的創建活動,建立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堅決制止和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并納入政府官員任期責任制。同時,全面推進農村征信數據庫建設,提高征信數據庫的利用率,為發展普惠金融培育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其四,從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有機融合上促普惠,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央行在《2013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互聯網金融業在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之間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新渠道,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有權威機構報告預測,全球移動支付未來5年將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移動支付將替代傳統支付業務;P2P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使人人貸變得可行。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給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無論是融資渠道拓展、產品創新、風險甄別與控制手段創新都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越來越多的銀行業機構先后與阿里巴巴集團開展銀行卡快捷支付、信用卡代授及分期付款、網絡融資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中信銀行對接電商企業網絡平臺,探索出網絡化批量化服務途徑,讓小微企業享受普惠金融陽光。
其五,從財稅政策優惠措施上促普惠,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建議當地財政對“三農”信貸投入實施稅收優惠,以進一步提升信用創造能力。地方財政應安排財力,實行農業政策性保險、“三農”信貸利率補貼,建立“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以更好地激勵金融機構為“三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