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貫徹落實這一重要精神,應著眼于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在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四個維度上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集約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路徑。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特別是適宜生產生活的土地資源有限,要通過城鎮化吸納數以億計的農村轉移人口,必須走集約發展的城鎮化道路。集約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強調非農業人口和產業在特定區域的聚集,注重通過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引導產業、資源和人口在城鎮合理聚集,從而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為此,應推進城鎮從以外延擴張為主、重視數量增長的粗放發展向以內涵增長為主、重視質量提高的集約發展轉變,使城鎮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契合、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相一致。
智能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引擎。信息化和數字化對于信息處理、過程控制、系統集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推進城鎮現代化、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建設智能城鎮應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城鎮,合理配置城鎮資源。應緊緊把握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環節,同時積極推動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機制以及城鎮管理等方面的創新。為此,應做好智能城鎮的頂層設計,把握好總體規劃和實施戰略,把智能城鎮建設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綠色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工業化在為城鎮發展創造經濟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城鎮生活疏離自然界、灰色擠占綠色等問題。所以,新型城鎮化應建立在綠色發展、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蘇聯生態學家楊尼斯基提出“生態城市”概念,主張從系統科學視角用生態學觀點對城鎮進行設計。生態城市中的“生態”不僅僅指自然生態,而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諸多內容的綜合概念。城鎮生態環境已成為城鎮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城鎮生態環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和要素,進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應把建設生態城鎮作為切入點,使之成為解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矛盾的突破口。
低碳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標志。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特別是城鎮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許多國家提出了建設低碳城鎮的目標。所謂低碳城鎮,是指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建設低碳城鎮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能夠極大地提高城鎮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路徑是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調整、制度完善、觀念引導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從根本上解決城鎮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當前,應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通過一系列資源環境約束指標的控制,逐步提高城鎮化的資源環境保障程度,使城鎮建設不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城鎮應積極發展低碳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絕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項目;大力推廣清潔生產,著力推進廢渣、廢水、廢氣的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