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將繼續深化,策劃出一批精品項目和方案。昨日,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接受導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同時,這些方案將廣邀市民參與設計,并以筼筜湖步道升級和座椅認捐為樣本,打通更多渠道,讓市民參與城市共建常態化。而對于未來軌道交通、跨島戰略、舊城改造等規劃,也將讓市民主動參與其中。
城市規劃
盡可能讓市民參與
導報記者:剛剛結束的筼筜湖步道“金點子”征集和座椅認捐中,市民參與城市共謀共建的熱情可見一斑,明年會否以此為樣本,開放更多共建渠道?
趙燕菁:今年的城市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廣泛的公眾參與。不僅將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手冊發放到數十萬家庭,而且利用媒體,進入社區廣泛宣傳。市民參與規劃的熱情空前高漲。以筼筜湖步道改造為例,從與市民的面對面交流,征求意見,到后來的座椅認捐,都是以前未曾嘗試過的。這個過程中,市民參與熱情非常高。特別是公共家具的認捐,我們開始還擔心居民是否接受這樣的做法,結果沒想到很短視的時間,就被認捐一空,令人非常感動。
今年市民參與的筼筜湖步道、海滄綠道和自行車系統共建效果不錯,但很多居民無緣參與,共同締造的熱情難以滿足。明年我們也早考慮能否多創造一些機會,盡可能讓市民參與到規劃和設計中,無論是公共基礎設施或社區建設,包括島內慢行系統,公共自行車系統等,并以此構建一個市民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平臺,使居民參與規劃常態化。
明年我們還會研究一些新的互動形式,針對社會不同群體,打通多種渠道,包括媒體、網絡、社區、現場研討等。使居民能夠更方便地了解參與城市規劃。
公共交通
明年重點研究地鐵2號線
導報記者:今年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提出打造“地鐵+BRT”為骨架的公交體系,并完成了地鐵一號線線位和站點規劃,明年有何新的計劃?
趙燕菁: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提出的4條地鐵骨架,除1號線外,其余都是概念性的選線。具體走向,要根據工程可行性研究最后確定。
明年我們將重點研究地鐵2號線、島內環島旅游專線、島外環灣線和機場快線的選線。同時,通向各組團的支線,也會一并研究。可以說,真正的軌道線網,要遠遠超過戰略規劃重的4條。另外,海滄公共自行車系統效果不錯,明年考慮在本島推廣。
跨島發展
翔安或成第二市級中心
導報記者:根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將拓展島外,形成“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今后對這方面有何打算?
趙燕菁:選擇中心,在規劃上歷來有兩種思路,一是選在最優區位,參與區域競爭。一是選擇最弱地區,縮小內部發展差異,如果島外重心放到這里,可以提升廈門發展的平均質量,減少區域發展落差。翔安開發潛力大,今后新機場建成后,會形成一個很大的空港區,一批政策優惠的配套將先后實施,而且廈門大學也落地翔安,這些優勢都很明顯。未來的海西會展城、金融中心、文體中心,都可能往這個方向布置。一個中心的形成最少也需要10年,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多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地區成為中心,并不意味著其它地區不發展或發展慢。而是意味著差異化發展,通過空間上的轉化分工,形成各自的比較優勢。
“三舊”改造
正在探索居民自改新法
導報記者:老城區的改造是美麗廈門戰略重點,特別是中山路一帶,今后如何在改造中避免風貌喪失,公共服務水平下降等問題出現?
趙燕菁:老城區大面積的改造可能會使廈門喪失特色。真正有味道的城市,就像好酒,需要時間慢慢釀造出來。暫時看上去破舊的地區,我們不要輕言拆除。老的城市肌理不可復制,難以再生。所以我們在規劃上非常慎重,比如曾厝垵家庭旅館就屬于民間自發形成,我們發現后并沒有去查封,而是因勢利導,通過修改制度來適應現實的需求。這也是未來老城區改造的新思路。目前我們正在營平、沙坡尾甚至湖濱一里、四里等社區探索類似的方法,主要依靠居民自主改造,政府輔助支持來有機更新。
答市民問
市民:廈門原有公共設施過于集中在老市區,新建住宅又集中在島內的東北部,給市民造成極大的不便,建議均勻布置公共設施。
趙燕菁:我們曾設想把一些名校等公共服務資源遷到新區,但阻力很大。特別是附近老城的居民非常反對。因此,我們主要還是通過新建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五緣學村、海滄外國語學校、環東海域廈門實驗中學等等。
市民:建議重新梳理現有公園里一些破壞生態的工程和場館。公園是唯一老少皆宜、貧富不欺的場所。
趙燕菁:公園里的一些建設是歷史遺留問題。當時,在財力缺乏的情況下,部分出讓土地,才建起這些公園。現在,要逐步外遷需要時間。我們也在考慮要求公園內的設施通過轉變用途(比如餐廳轉變茶館、咖啡館),無償提供公共服務(公廁、茶座、電話、書報、治安等)等辦法,使影響公園的設施變為服務公園的設施。這方面我們也希望多聽聽大家意見。
記者手記
他很幸福,他是個規劃師
趙燕菁忙,真忙!作為規劃局長,除了要負責大大小小的城市規劃,還要到各地調研,要作各種報告。
其實,他更喜歡自己的另一個身份——“規劃師”,他說,每次走到老鐵路公園時,一種普通規劃師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那些老百姓最滿意的規劃,就是讓趙燕菁最自豪的規劃。比如老鐵路改造,當時為琢磨如何利用廢棄多年的老鐵路,他利用周末自己一個人來回走了好幾遍。后來,他覺得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將其改造為步行公園,并跟市領導提交了呈閱件。
而今年,經歷了與市民面對面討論筼筜步道方案以及之后的座椅認捐,趙燕菁在為市民的熱情感動之余,也獲取了一種新的工作思路。他說,以前只顧埋頭干,市民都說不上話,而今后的城市規劃,則希望市民一起參與設計、建設、管理。他把這形象地比喻為裝修隊工作,由市民選擇方案達成共識后,規劃局負責實施。
他說,現在所做的規劃需要到10年、20年后才看得出效果,那時再讓別人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