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曙:本來準備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被北野先生搶走了。第二個問題,被于建嶸先生搶走了。我只好提第三個問題了,我看剛才播放的片子里有一個北門小區的改造,我有問知道,北門小區改造以后的常態化管理,是個什么樣的機制?是完全政府主導的一個管理機制?還是居民自治管理機制?如果是有自治管理機制,這個機制是怎么構成的?比如有沒有業主委員會之類的組織,如果有,又是如何運營的?
羅成:剛才我們有兩個案例,一個北門溝,一個是城南小區,我們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發現并解決了問題。北門溝重建的源于群眾的請求,回應了群眾的呼聲、滿足了群眾的期盼,因此老百姓非常高興。第二,環境改善后,誰來維護這個社區的環境?誰來消除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成立了幾個組織,首先是在城南小區成立了一個黨小組。剛才書記介紹陳鎮翠的時候說她是一個有著十年經歷的上訪老戶,跟她一起上訪的還有另外兩名黨員,但她是整個小區里的骨干,老百姓信她,他們為老百姓在呼喚利益,因此小區改造的時候建組織,就把信訪帶頭人轉變為自治組織和黨組織的帶頭人。另外跟她一起的兩個黨員,我們成立黨小組的時候,老百姓推舉他們兩個成了黨小組的組長和副組長,而陳振翠當年還沒有入黨,就成了居民自治小區的組長。社區黨小組成立后,有問題就通過這些小組反映到自治小組里,反映到黨組成員,就得到了很好解決。雖然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社區依然缺乏活力,于是我們決定在社區里面成立一些文娛活動團體、協會,如社區舞蹈協會、太極拳協會等,這樣一來,整個社區就活起來了。如今在小區里,無論是早上,還是晚上,隨處可見一些人在唱歌、跳舞等,整個社區也顯得其樂融融,非常和諧。由此可見,進行社會建設離不開人,離不開黨組織。
城南小區還有一個小故事,當時我們進行網格管理以后,建立了一個小廣場,但是廣場建立起來以后沒有人去,最后我們找黨員骨干分子和社區工作者,要求成立組織,引導人們空閑時去廣場參加集體活動,現在每天城南小區有150-200人在社區活動。所以,社會重建一定要有一個組織,這個組織不僅是黨組織和自治組織,還要有中介組織,有第三方組織,有文體協會進去,包括物管,只有在為老百姓做事過程中,他們才會信任你。這也是發展自治管理中很重要的三方組織問題。
陳黎曙:這么多活動、這么多組織、這么多人,需要投資,錢從哪里來?
劉家群:錢通過居民自籌資金。
陳黎曙:交物業費嗎?
羅成:我講得比較直接一點,因為她(劉家群)是在管社區,她那一塊經費是通過老百姓自籌,我還有一個觀點,我認為錢不是問題,我說的三個方面第一是自籌;第二個是建立了網格管理,我們認為這個網格管理和全國的網格管理有一些不同,我們把縣級單位110個單位劃到了城區里,劃了110個小區,我們叫做網格區域。這個網格區域里的網格單位負責六件事情,包括清潔衛生、綠化、滅四害、居民評比等等,由網格管理和社區一起做,因此有一部分錢是網格責任單位出的。第三部分就是現在要搞社會管理和創建過程中,有一部分資金是來幫助社區通過小規模的投入來發揮大作用,比如北門溝社會重建中所需的20萬資金,這個小區肯定是拿不出來的,一定會有一個單位來出這20萬,它就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