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礦產資源豐富,耕地面積達1.37億畝,占全國總耕地面積近1/4,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和6個商品糧凈調出省區之一。
但多年來,內蒙古土地資源的基礎條件差,中低產田比例大,有灌溉水源保證的耕地僅占30%左右,“靠天吃飯”成為農業大區農民增收緩慢的重要因素。
2001年,內蒙古開始進行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整治耕地1110.01萬畝,新增耕地98.05萬畝,節水率平均達到30%以上,糧食畝產量平均提高100公斤以上,人均收入增加了748.33元,取得了“治地、節水、增糧、富民”的實效。
撂荒地上干出“循環經濟”
2004年,通遼市開魯縣義和塔拉鎮核心村,與內蒙古中西部許多既無工業基礎又無豐富資源的普通農村一樣,土地是這里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
說起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況,義和塔拉鎮鎮長林剛嘆了口氣:“當時整個鎮的土地利用狀況很不理想,家家戶戶的地大的大,小的小,統一耕種不可能,更不要說機械化作業?!?/p>
對于當時農村耕地使用的零散程度,當地農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要問我家的地有多大,一件兒大褂就蓋住啦!”
不僅如此,這大大小小、錯綜復雜的地塊間還有農民們自己堆起來的“土隔梁”以劃分耕地界限,這無疑又造成了土壤資源的巨大浪費。
2010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10個省、市、區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2012年11月17日,開魯縣土地整治項目正式開工實施,截止2013年6月10日,這里共完成了25萬畝土地整治工程。
開魯縣核心村村民劉寶山驕傲地稱自己就是這項工程的“最大受益者”。2004年,劉寶山以一畝8塊錢的價格承包了500畝撂荒地,可從2004年至2012年這些地沒有為他帶來任何收益。
真正令劉寶山嘗到甜頭的是2013年,由重大土地整治項目“做東”,自己承包的500畝地不僅平整了、周邊道路開闊了,而且還多出了三眼機井。他告訴記者:“可別小看這三眼井,從前靠柴油發電澆水,500畝地需要10個人,有了這三眼井2個人就足夠了,而且水費、電費降了將近一半,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我們的收入?!?/p>
地好了,劉寶山帶著希望種上了500畝玉米,9月份收割后,他高興地算起了“收成帳”?!罢鏇]想到種地的錢也能掙地這么輕松,這一年機械化作業、機電井澆地沒咋勞動就掙了將近30萬。”
現在的劉寶山儼然過上了城里人都羨慕的“老板”生活。種地掙的錢引進了100多頭科爾沁牛搞起了養殖業?!梆B牛也不用咱自己動手,就在自己村里雇兩個農民兄弟,用玉米的秸稈喂牛,牛糞再施到地里,咱們自家也成了循環經濟?!?/p>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國土局土地整治中心主任敖成林認為:“土地整治不僅提高了土地質量,實際上是延伸了農業產業鏈,進一步促成農業走向集約化、現代化、產業化。為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或適度流轉,打下了良好基礎?!?/p>
家庭農場帶來致富就業新希望
“地多了受益,可是我一家4口人只有20畝耕地,沒辦法靠種地致富呀!”核心村村民孫永昌提出了自己的憂慮。
核心村共有4670人,能擁有500畝土地的農民在核心村的比例不到10%。
那么對于大多數只擁有10畝到20畝土地的一般家庭如何增收致富?外出到城鎮打工是不是這部分農民最好的選擇?成為了擺在內蒙古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國土局局長榮敦賀說:“奈曼旗正在興起的‘家庭農場’為‘少地’農民致富增收、實現家鄉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
據介紹,2013年土地整治項目為6號農場治理了44000畝土地,
為家庭農場實現統一種植、統一防蟲、統一使用化肥和統一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
條件成熟了,農民的積極性高了,家庭農場日益成為奈曼旗農民的致富新選擇。據榮敦賀介紹,目前國有6號農場至少有40戶農民已成為當地的農場主。
同時,地少的農民還可以以“吃地租”的形式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家庭農場,每年從定期家庭農場賺取收益,把經營權效益達到最大化。
馬樹彬就是這樣一個家庭農場的場主。馬樹彬原有土地只有50多畝,在今年9月份之前他先后說服了與他50多畝土地相鄰的幾家農民,最終以每畝每年500元的費用承包了另幾戶農民的90多畝土地。
140多畝土地,有了省時省力的灌溉設施、方便的貸款支撐,馬樹彬高興地告訴記者:“干起來別提多舒心了?!?月29日前后,馬樹彬在當地工商部門的支持下正式注冊了“馬樹彬家庭牧場”。
通遼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韓杰認為:“家庭農場在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中充當著‘領頭羊’的角色,為農業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引進高端產品、培育綠色品牌發揮著重要作用。當農場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這樣的農場還將按照現代化農業目標,實施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吸收本村流轉土地后農民到家庭農場‘務工掙錢’?!?/p>
讓“造血”功能更加凸顯
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百姓故事,記者深切地感受到土地整治對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增加農牧民收入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內蒙古自治區未利用資源開發潛力研究表明,自治區未利用土地總面積為4.47億畝,其中可利用后備資源面積為5635萬畝,資源中耕地后備資源面積為1358萬畝。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重民告訴記者:“目前,內蒙古農村土地整治建設規模不足全區耕地總面積的1/12,新增耕地僅為耕地后備資源的近1/13?!?/p>
不難看出,內蒙古自治區亟待整治的土地面積還很大,耕地后備資源潛力較大,農村土地整治還存在著巨大空間。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部署,統籌解決城鎮化與“三農”問題,應努力縮小工農城鄉發展差距,盡快補上農業這條“短腿”,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進而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奠定更為牢固的基礎。
因此,如何將地區試點經驗推動到全區,用點上的突破帶動全局全面的發展?如何為農民提供更多可持續的發展機遇和增收機會,讓土地整治工程在推進農業發展中持續發揮其“造血”功能?依然是國家和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