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霧霾籠罩了半個左右的中國,人們談霾色變,迫切渴望政府拿出強有力的治理手段。但就在霧霾治理的關鍵階段,我們竟然還不能確定霧霾的主要成因是什么,源頭在哪,怎么找核心對策,等等。
現在,有一些看似常識性的問題,但不一定能找到普遍接受的答案。比如,霧霾出現是氣候成因居多,還是環境問題居多?霧霾的主要源頭是汽車尾氣、油煙還是煤炭燃燒,或者各占比例多大?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多大,是否可逆?專業領域可能已有答案,但社會層面仍然爭議、分歧多多,探討霧霾對策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盡管霧霾“到處搶占了頭條”,但非常尷尬的是,霧霾治理的前提性工作都不充分,現在連責任歸屬都變得一團模糊,社會充滿全民抗霾的亢奮與混亂氣氛。
治理霧霾,首先要認識霧霾,了解霧霾,進而分配責任。遺憾的是,我們對霧霾的認識過程,首先就并不順利,至少,當初接受與吸納PM2.5的概念就經歷了一段曲折過程。公眾輿論中,有關部門、專家出來分析霧霾成因,隱含的主線就是現代化不可避免的問題來了。很多治理建議配套出來,稍作歸納一下可發現,大多是些呼吁公眾改變日常生活習慣的陳詞濫調。最近又有媒體評論說,“中國人需要向霧霾一起端起刺刀”, 莫鼓吹政府與民間的治霾對立,好像敦促政府加快治理是制造對立,甚至民間與政府是同等的責任主體。當前的霧霾應對中,彌漫著一股濃厚的說教味、道德味,少見理性、專業性精神。
大面積的環境污染,譬如空氣污染,的確是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現象,更并非中國獨有。但立足現代化進程而談論空氣質量,就當以現代化治理的思維出發,而現代化的一個精髓就是理性精神。治理霧霾的手段可能有不同的選擇,但根本的出發點,是要講專業性、科學性。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把霧霾看作一個科學問題,其次看作一個責任問題。霧霾主要源頭在哪,危害在哪,空氣指數的層面可否相應建立一套治理考核機制,等等,都要從科學的角度弄清楚,然后據此配備相應的責任機制。
很多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環境并非破壞了就無法復原,而對環境的復原通常是科學的辦法,并非等待自然界去自我恢復。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且,“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是我們國家的莊嚴承諾,沒有道理繼續把霧霾僅僅當做現代生活習慣問題、道德問題對待。希望看到藍天、綠水,這既不是現代人田園牧歌式的鄉愁,也沒到需要全民自我檢討的時候,能不能治理,能治理到哪種程度,主要責任在誰,必須要有明確的答案。
我們國家的確還處于現代化中期階段,污染問題遠沒達到可以徹底避免的時候,而我們當前的發展階段、社會形態也不足以自然而然的維護美好的生態,惟其如此,集政府能量實實在在地進行環境治理,突出政府的首要責任,反而更顯得重要。動輒以全民動員、道德鼓張的方式,試圖去解決一個充滿復雜性的空氣問題,毫無疑問,這很容易成為推卸治理責任的手段,必須警惕和避免。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政府主導,找準霧霾成因,確定責任鏈條,拿出實際行動,追求看得見的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