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09年8月廣東省正式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綠道建設規劃”,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網”,將200多處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串聯起來??偡杖丝诔^2500萬人。
建設“綠道”時不我待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卻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部分人居指標甚至落后于一些中部省份,城鄉統籌發展也相對較為滯后。這顯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針對這一現狀,廣東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首次描繪了“打造宜居城鄉,建設美好家園”的宏偉藍圖。在廣東全省建設一批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群眾充滿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和宜居村莊。
一向喜歡雷厲風行的廣東人,很快將藍圖變成了具體實施目標。在隨后召開的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第四次全體上,省委明確提出,從2010年起,廣東將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總長約1690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
“綠道”,概念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這樣定義:綠道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等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的開敞空間紐帶。它可能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美國綠道建設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現在每年正在規劃和建造的有幾百條。
在規劃建設珠三角綠道建設時,廣東省建設廳借鑒了歐美發達國家“綠道(greenway)”建設的成功經驗,并進行了創新:在珠三角區域綠地的框架下,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線型開敞空間,把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以及其它高密度住區內的開敞空間聯系起來,構建珠三角綠道網,并選取若干“區域綠道”按照“省立公園”的模式進行保護和利用。
六條綠色大道串聯起三大都市區
根據規劃,珠三角綠道網包括6條區域綠道,將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把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真正連接在一起。這對于引導城市組團式開發、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6條區域綠道可謂是6條具有不同景致的景觀大道
1號綠道:主線長約310公里,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西起肇慶雙龍湖旅游度假村,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臺,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2號綠道:主線長約470公里,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東稔平半島巽寮休閑度假村,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3號綠道:主線長約360公里,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西起位于恩平市良西鎮的地熱國家地質公園——帝都溫泉。帝都溫泉以綠色植物覆蓋率和濃郁的山水文化氛圍聞名遐邇。整個旅游區占地200多平方米,其中溫泉浴區園林面積10多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園林式溫泉浴區。經中山、廣州、東莞、東至惠州橫瀝黃沙洞自然保護區,途經60多個發展節點。
4號綠道:主線長約220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保護區,向南途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途經20多個發展節點。
5號綠道:主線長約120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途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途經20多個發展節點。
6號綠道:主線長約210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北起肇慶貞山,向南途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途經16個發展節點。
屆時,當這6條區域綠道建設全部完成后,珠三角綠道網將蜿蜒深入珠三角每一座城市和廣袤的鄉村,將珠三角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串聯起來,如同一串美麗的珍珠鏈。
綠色、低碳高品質生活漸行漸近
結合珠三角城鄉空間布局、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的特點,根據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的不同,珠三角區域綠道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種類型。
生態型區域綠道主要沿城鎮外圍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線設立,通過對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創建,連接和管理,來維育珠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和保障生物多樣性,可供進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生態型綠道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區域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成區周邊的開敞綠地,水體,海岸和田野設立,包括登山道,棧道,慢行休閑道的形式,旨在為人們提供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郊野型綠道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區域綠道主要集中在城鎮建成區,依托人文景區,公園廣場和城鎮道路兩側的綠地設立,為人們慢跑,散步等提供場所,發揮貫通珠三角綠道網的作用。都市型綠道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小于20m。
在綠道建設上,廣東將按照“統一規劃、設定標準、分市建設、以人為本、各顯其能”的原則,通過省市互動和城市間聯動的方式推進綠道規劃建設。規劃要求綠道建設必須遵循生態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生態自然條件和要素,如現有的河岸堤壩、田間機耕路、鄉村小道等,避免大填大挖和人工化痕跡過重的建設,讓綠道充滿鄉野氣息。
此外,規劃還要求綠道建設要形式多樣,并配備完善的各類服務設施,包括規范清晰的標識系統、保障及時的應急安全救助系統、方便快捷的公交轉換及停車系統,滿足多種需求的商業服務系統等。
短短一年時間不到,目前,珠三角的綠道網絡建設已初具規模,近1000公里的省級綠道,在各個城市之間浮現出來。在蒼翠的亞熱帶園林中,碧波蕩漾的嶺南河涌旁,由“綠化+步行道+自行車道+服務站”四要素組成的6條各具特色的景觀大道,已成為了珠三角市民和自行車運動愛好者休閑游玩的好去處,而當地農村居民也從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