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面臨哪些新的趨勢?如何把握城鎮化發展中的機遇?政府和企業在城鎮化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在21日舉行的2013年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上,來自中歐的官員和專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綠色城鎮化成趨勢
據統計,到2050年,全球總人口的70%將生活在城鎮,世界城鎮人口將達到50億人次。未來城鎮化建設應走何種路徑成為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棘手問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論壇上說,綠色規劃是城鎮化的先決平臺,要推廣組團式城市分布理念;大力推進綠色建筑,低碳建筑應占到城市建筑的60%以上才可顯著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綠色產業模式,使用綠色可循環的材料,使可再生能源使用量達到20%以上。
綠色出行是綠色規劃的重要內容,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表示,中國未來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居民綠色出行,具體措施包括調控私人汽車的擁有和使用、完善小汽車與公共汽車的換乘體系,并綜合考慮交通運行成本與社會成本,建立差別化的公交票價。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認為,城鎮化要提升交通、環境、公共環境的精細化水平,通過信息技術確保所有人享受智慧城市的成果。
文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與城市發展共榮共生,人文遺產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探討的是,未來的城市文化是簡單的博物館文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歐中論壇主席皮埃爾認為,文化在城市的傳承方式中是一個動態的反映,需要傳承給下一代。因此,城市的文化遺產應被當做財富保護起來。“新近建設的城市完全能與已經存在的古老城市相融合,古老的東西能成為創造財富的東西,文化財富的增值也是我們的基本責任所在。”皮埃爾說。
應該善用市場資源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哈博恩介紹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歐洲在城鎮化發展中遇到了道路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但企業在解決這些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問題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的商業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城鎮化也應該善用市場資源。
“企業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者、管理者和維護者,在城鎮化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采取市場化的方式,讓企業成為主體,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法國對外貿易部特別代表帕帕拉多說。
“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只是靠政府來推動顯然是行不通的。”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說,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與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密不可分,特別是隨著以市場化為基礎的投融資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企業在基礎設施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劉曉光建議,在城鎮化過程中,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參與城市發展和建設,使城鎮化發展與企業發展相互促進。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認為,中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新增投資,而地方政府的財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應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積極創新模式,搭建市場化的融資平臺,推動多元化融資機制的形成,幫助地方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城鎮建設領域。
政府要做好管理創新
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歐盟地區委員會主席瓦爾卡塞爾指出,歐洲的發展經驗表明,在城鎮化中必須使官員與民眾之間站得更近,認真傾聽民眾的聲音,才能使城鎮化更有序推進。
丹麥住房城鄉事務大臣漢森說,在城鎮化中,每個國家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涌向城市,政府應該做好制度規劃,使每個群體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要推動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為城市發展拓展新的空間。
“在城鎮化中,政府關鍵要做好城市建設的管理創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應著力解決好目前暴露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按照自愿、有序、因地制宜的原則,解決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農民工落戶安居等問題;要集約節約用地,注重盤活已有的城鎮化建設用地,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加快金融體制創新,完善地方財稅體系,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允許民間資本廣泛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控制特大城市開發,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協調發展,避免“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要正確區分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政府與市民的分工、中央與地方的分工,特別重視發揮市場和社會組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