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經濟界人士看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長期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的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真閱讀報紙上刊登的全會公報。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幾處,他標上了重點記號。
十八大一年來,保障房建設加速、農民工子女教育難題正在破解、醫療體制改革逐步推進……民生改善亮點頻出。蘇海南對記者說:“三中全會提出的‘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下一步民生改革和改善描繪了新的藍圖。”
底線思維:確保“托底”“保底”
從今年起,上海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430元調整為500元;杭州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450元調整為588元……
也是從今年起,城鎮一般成年人、一般中小學生兒童和不滿18周歲的非在校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5%;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迎來“九連增”,月平均水平已接近2000元……
對一個擁有1.28億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托底”“保底”“守底”尤為重要,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謀求更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重要課題。“低保標準的提高,立足保證每個中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最低工資標準的繼續上調,保證了低工薪勞動者能夠有尊嚴地、體面地勞動。”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
一年來,民生領域的“底線思維”滲透在各個方面。蘇海南指出,一個時期以來,我們談論經濟問題常用到“底線思維”,即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和財政危機的底線,政策要保持短期與長期的平衡。“涉及民生領域的改革我們也要善用‘底線思維’,做好托底,保障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他說。
“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由政府兜住底線,使社保安全網覆蓋全體人民,滿足低收入人群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認為。
系統思維:注重“整體”“協同”
這一年,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繼續前行。今年2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制定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堅持市場調節、政府調控,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
蘇海南指出,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看,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確,財稅體制改革值得期待。“財稅涉及初次分配,更涉及二次分配,財稅體制改革有利于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和居民的分配關系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等,對促進收入分配體制其他方面的改革意義重大。”
相關專家也談到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訴求之一。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完善社會保障。”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說,要特別注重公平的兩個內涵,首先是權利的公平,即每個人都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其次是標準的公平,在制度內,繳費標準、待遇標準實現合理統一。
“改革需要系統性思維。”蘇海南指出,以收入分配改革為例,必須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全局來找突破口。這就需要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收入三者的關系;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去破解收入分配的結構性難題;需要把收入分配改革納入到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之中,更加注重“系統”“整體”“協同”推進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還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從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改革既有‘頂層設計’,也在‘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正在加強。”蘇海南強調。
辯證思維:強調“公平”“可持續”
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共有24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8%。目前,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上海的16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和新疆的15.2元。
“最低工資標準是一把‘雙刃劍’,并非調得越高越好,必須把握好度。”蘇海南說,民生改革需要更多辯證思維,要積極而為,也要量力而行。最低工資標準如果提高得過慢過少,就會影響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提高得過快過多,就會給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還會影響就業。
事實上,改革進展到今天,這樣的“兩難”問題越來越多——以經濟增長為例,不適當降低速度,結構調整就會落空;如果速度下滑厲害,就業等就會受到影響。多重目標讓選擇變得兩難,政策制定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續”,考驗著決策者。
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今天,雖然我國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多、總量大、人均收入較低的國情,決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應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循序漸進。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解決民生問題要和財力水平相適應,要杜絕“喊口號”和不切實際的承諾。
“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都帶給我們新的期盼。如何貫徹和落實,則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楊宜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