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菲特”帶來的這場暴雨放到二三十年前,浙江杭州的城市積水會如此深嗎?“肯定不會像今天這么嚴重。”杭州市林業水利局副局長、總工程師胡洪志回答肯定。
杭州,多水之城。今年夏季以來,兩場急暴雨令該城多處內澇。“菲特”攜雨過境,杭州狼煙四起,多處嚴重內澇。直至“菲特”雨消云散四五日后,杭州方徹底解決了局部地區的內澇。
老城如此,新城也未能幸免。此次臺風中,留下、九堡、下沙、濱江……一些嶄新的城區均成為重災區。
這座城市為何如此脆弱?
浙江省省長李強在臺風“菲特”視頻會議上亦表示,杭州市在這次臺風過后要認真研究一下城市的內澇問題。特別是像城西、下沙、濱江區這些新城要吸取教訓,現在看來還得做一些再加工,做一些整改。
的確,本網記者通過多方面實地采訪了解到,杭州城市內澇,除了天災之外,還有很多人為因素所致。如城市化進程過快,排澇系統前瞻性不夠,規劃不能按期完成,缺少蓄水性綠地……
剖析杭州內澇重災區:城市化下的新留下
7日,正值國慶小長假的最后一天,住在杭州留下的小宋因為大雨沒有出門,而他的選擇是對的。““我感覺這次跟‘羅莎’來的時候淹得差不多,7號那天雨下得最大,整整一天,最深的到大腿位置。”小宋回想起來有些心有余悸。
“從地形上來看,如果把西湖區比作一口鍋,那留下街道就是鍋底。”杭州留下街道黨工委委員王喆坦言,城西區塊的地勢相對較低,每次暴雨過后便會形成不同程度的積水。而這一次臺風,留下這個“鍋底”再次盛滿了“湯”。
為了解決“鍋底”積水問題,自2010年,杭州斥巨資改善城西排水系統。 并在留下區域鋪設了一根直徑超過1米的雨水管,用以把積水引入留下河。同時,留下河邊還新建了雨水排澇泵站。
但是,面對這次更大的降水,此前所做努力都未能解決問題。
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監管中心配水防汛處處長樓道明總結了這次留下被淹的兩個原因。一是,菲特帶來的降雨量超出杭州正常排澇標準;另一方面,下游運河水位受到杭州整個江湖流域影響,導致運河跟其它城市水位的頂突非常嚴重。
“運河水位高,河道水就很難排出,區域的泄洪受到一定的推遲。”在樓道明看來,除了留下,杭州其他幾個受淹區原因是天災。
不過,記者通過實地采訪了解到,當地民眾并不持這一觀點。很多老底子杭州人回憶,以前的留下是農村,沒有鋼筋水泥,從來沒淹的那么嚴重。
一位老底子留下人告訴記者,還是因為房子建多了,道路建多了,“留下現在變成城市了,水沒地方流了,也就老是被淹了。”
“本來雨水都能滲入綠地農田,現在都被用來建設房子,雨水只能依靠管網、河道排出,若來一場大暴雨,超過了管網、河道的排水能力,就容易積水成災。”一位河道專家道出了百姓心中的疑問。
對此,杭州市林業水利局副局長、總工程師胡洪志也坦承,城市內澇跟城市化進程有關。
杭州東西并建水利工程治內澇
無法回避的現狀是,目前杭州城市內部的泄洪主要依靠管道和河道。而將整座城市的雨水排出去的渠道是運河。
“目前,杭州主城區有400多條大小河道,積水主要是通過地下管網排到大小城區河道,再向京杭大運河流域釋放,水能不能出得去要視運河下游的水位而定。”杭州防汛抗旱指揮部主任盛忠華也認為,杭州的泄洪渠道的確很單一。
泄洪渠道的單一,是否是杭州的城市規劃在當初功能設計上的“隱患”?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周玉文此前稱,中國日常排水使用的排水系統存在標準低、設計方法落后、系統性差等問題。
杭州規劃部門認為,目前杭州城市的排澇系統還在建設中,尚未形成系統性,對于這樣的暴雨還沒有抵御能力。
“排澇系統有一個建設過程,當然除了市政管網的建設外,其他各個環節都要跟上。”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一位副總工程師如是說。
記者就了解到,2005年,杭州建德勝快速路時規劃上開挖一條承擔分洪作用的九沙河,但至今未建。此次“菲特”導致的內澇區域中,德勝東路這一帶積水嚴重。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某種意義上,配套設施的滯后,是導致杭州內澇的“人禍”。
這次暴雨中,下沙一公園內的咖啡店全部被淹。老板徐賽君告訴記者,公園的河道的2臺抽水泵已經壞了數月,一直沒有修理。罪魁禍首則是公園附近一工地占用河道,暴雨時,雨水無法及時排出,最終導致其咖啡店水深達數米,從而令她損失幾百萬。
城市積水內澇頻發的問題不僅是在杭州,幾乎成為了中國很多城市的通病。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的6項重點任務,要求10年時間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
記者從杭州市規劃局了解到,早在2005年1月,獲杭州市政府批復的《杭州市區雨水工程專業規劃》對杭州市區城市內部雨水排水系統進行了規劃安排。
規劃至2020年,杭州市區將形成以緩沖式排水模式為主、自流排水模式為輔的格局。
胡洪志告訴記者,目前杭州在東西各布局建設一個大型水利設施,以期解決內澇。
2007年“羅莎”后,杭州啟動在運河和錢塘江連接處的三堡船閘西面開挖一條泄洪河道,興建一個大型的三堡排澇泵站。三堡排澇泵站建成后,當杭州運河水位高時,就可以啟動泵站,把運河水往錢塘江排,一天之內可排相當于2個西湖的水量。這一工程預計到2015年汛期前完工。
2008年,杭州市曾做了西部水利規劃,在流域上游興建防洪水庫攔蓄洪水。閑林水庫大壩計劃在2015年完工啟用。閑林水庫若建成也將分擔留下三分之一的山洪水量。
雖然上述兩個工程會使杭州的排澇能力會明顯提升,但在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上,胡洪志表現出悲觀的態度:“僅依靠一兩個工程,不可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
另一位從事水利工作26年的專家坦言,杭州這兩個工程建立后,可能對局部的地區更為明顯,但讓杭州永遠沒內澇是不大可能。
城市化大潮呼喚河道綠地
城市化進程是一種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如果不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排水和排澇問題,這將成為多個城市發展的煩惱。
近年來,杭州城市外延不斷拓展,多座新城拔地而起。
“以前雨下來后,會在草地上滯留一段時間,再排到河道里,現在草地變少,水直接流到河道。現在河道也縮小了,加劇了內澇。”胡洪志表示,城市化令杭州河網、綠地少了,自然蓄水能力減弱,現在基本依靠人工排澇。
而正因為人工排澇的不給力,一年澇三次的尷尬境地也令民眾質疑,杭州城市基礎建設缺乏危機預測性。
一位在日本靜岡縣浜松市呆了近5年的曹先生將杭州同日本的城市進行對比后表示,杭州城市基礎建設落后沒有遠見,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危機預測性,“日本早在戰后重建時期就完成了城市基礎建設,直到今天都可以繼續用。”
從上世紀80年代,東京開始建設地下水庫,有效的解決了內澇。
對于日本模式,胡洪志表示其建設成本過高,浪費地下空間,而且不能大量建設,對于杭州不太現實。
胡洪志建議,政府應在排澇基礎設施上訂好標準,保證河道的暢通,內澇問題還是可解的。
同時他也提醒,新城建設,土地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要適當增加綠地面積,公園、濕地都有蓄水作用,既為美觀又為排澇;其次在新城建設中,要讓綠地的地勢盡可能低于要保護的地面。
作為綠地利用的升級版,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此前提出過一個處理中國的城市雨洪做法——建立城市“綠色海綿”系統。具體做法包括建立雨洪公園和綠色水庫,降低公園綠地標高,沿路設計生態溝,在社區建立雨水收集綠地等等。”
對于“綠色海綿”這個概念,杭州規劃部門的一位副總工程師也在肯定了預見性對于城市規劃的重要性外,并表示目前杭州也在吸取全國各個城市的經驗,“會考慮目前北京正在試行的類似‘調續池’這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