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機更新,這個詞近年來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簡而言之,是對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而對其最通俗經典的解釋,來自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院士——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但是,這種代謝應當像細胞更新一樣,是一種有機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換。
隨著國內越來越多城市啟動更新,溫州,這座有著白鹿銜花福瑞的千年古城,也對城市更新醞釀許久。昨天,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溫州市區城市有機更新專項規劃》,正式拉開了市區城市更新的大幕。
依照該項規劃,我市將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市區規劃建成區范圍內,對“三改一拆”用地,即舊村莊、舊廠房、舊城區(含舊小區、舊市場)和違章用地、已拆用地等,進行全面改造和綜合整治,以優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據概算,此次更新面積約計85.3平方公里,總體上按照“內疏、中整、外聚”的思路內外聯動。
內疏>>
老城人口交通疏到新區
市區核心區,也就是市民熟知的老城區,僅約40平方公里,卻容納了大部分的市區人口、商業、居住、交通等等,用“不堪重負”四個字形容不為過。因此,更新的途徑為“內疏”,即將老城區內人口、交通、冗余功能,向外疏解至如龍灣中心區、甌海中心區、濱江商務區等片區。
規劃部門建議,在甌海中心區、濱江商務區、龍灣中心區、梧田新區等區域,推進文、教、衛、體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大型居住區,將老城區多余人口進行疏解。
對備受詬病的城區交通,規劃部門建議首先要將專業市場等吸引大量交通的場所遷出,引出部分過境交通等;其次是將中心醫院、學校等遷出;再次是居住、就業等用地布局要合理,盡量能夠就近就業,減少通勤交通等。
而冗余功能,指的是老城區內的工業產業、大型專業市場以及過度集中的教育醫療設施等。規劃人士建議,這類場所設施應該向外圍區域如甌海中心區、濱江商務區等區域疏解,緩解舊城的壓力。另一方面減少在核心區范圍內新建大型商業設施。
中整>>
發展“高產田”都市工業
中整,整的是老城區的邊緣地區,也就是鹿城工業區、溫州高新區、甌海經濟開發區等,整合提升產業及相關配套,發展都市工業。
所謂都市工業,一般相對集中在都市型工業園區,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與城市生態環境相協調,通常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研究開發型和輕加工型產業。都市工業整合之后,既可以為老城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也可以減少市民就業交通距離,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為此,中整之策,關鍵在于“優二提二”,以構建“高端化、總部型、低碳化、集群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加速淘汰或升級“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促進工業生產由“低產田”向“高產田”轉化。
外聚>>
配套集聚承接老城人口
外聚,就是指外圍區域以配套、產業集聚,拉動人口集聚,培育城市功能片區,承接老城區外疏人口。
近年來,我市在老城區外圍如甌海中心區、龍灣中心區等地,新建或農房改造形成的小區不少,但由于配套嚴重缺位,無法吸引老城區內的市民集聚。
因此,配套集聚是關鍵。規劃部門,在濱江商務區、龍灣中心區、甌海中心區、梧白片區、經開區等區域,新建醫院、學校等文、教、衛、體等設施,新建城市道路。
比如教育設施方面,包括東部城區的第二外國語學校、龍灣二小、瑤溪六小等,西部城區的五星小學、營樓小學、鞋都三小等,南部城區的婁橋安居房配套小學、大學城九年制學校,啟動站前小學、貨站單元小學、婁橋新三小等學校建設。
產業集聚方面,比如可以引導舊城區生產性專業市場相對集聚,并以此在外圍形成宜居、宜商的城市環境。
總體目標
此次規劃的年限為2013年至2020年,近期為2013年至2017年。更新模式分全面改造和綜合整治兩類。其中,全面改造規模約為48平方公里,綜合整治規模約為37平方公里。
全面改造,即將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對土地進行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新的合理使用。綜合整治則是通常意義上的修修補補。從專業角度來說,是對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設施,保留建筑物的原主體結構。
考慮到城市土地投放、建設資金等,規劃部門建議我市按每年約3平方公里的規模推進全面改造,每年約2.1平方公里的規模推進綜合整治。
近期應優先考慮對城市空間優化有主要影響的重要區域、重要廊道的城市更新建設,比如可優先啟動楊府山CBD、高新區科技園、龍灣中心區、甌海中心區等重點區域,及濱江景觀廊道、軌道S1線交通廊道和塘河景觀廊道等重點城市廊道。
看溫州各區如何定位
鹿城區城市更新上突出舊城保護,強調人口疏解、舊市場疏解和配套完善,工業則要實現舊城周邊的“退二進三”和西側的“退二提二”。
舊小區更新方面,規模較小、零星分布、建設年代超過20年,結合周邊舊村莊、舊廠房進行整體改造;反之,則近期整治。位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具有保護價值的舊小區,應加以保護利用、完善配套設施等。
舊市場更新方面,應向外疏解、集聚發展。比如在鹿城西部,結合工業區的改造,進行市場資源整合,完善道路、市政等配套,形成市場集聚。
龍灣區城市更新突出龍灣中心區建設、農房集聚改造;并加強高新園“退二提二”以及龍灣中心區工業區“退二進三”等。
規劃部門建議成片企業綜合整治為主,零星舊廠房全面改造為主。從功能來看,分為新型產業置換型(即降低工業的比重,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主要發展都市型工業等);內部產業升級型(即對原有工業進行適當的升級,向產業鏈上端提升,從工業經濟向生產性服務型經濟轉型);非產業功能置換型(即不再作為其他產業用地,而改為生活服務、公共開放空間或其他非產業功能用地的轉型方式,包括居住和商業、酒店、市場、文教衛體設施等)。
甌海區的城市更新突出舊村莊和舊廠房的更新,強調農房集聚改造,舊廠房以“退二提二”為主。
結合“三舊一拆”改造契機,下一步舊村莊改造應結合周邊零星舊廠房、夾心地等統一改造。
此外,經開區主要為農房集聚和“退二進三”,另外可承接舊城區外遷的專業市場。
生態園區主要為農房集聚,可以在三廊橋和南側分別集聚,舊廠房全部“退二進三”。
甌江口新區主要為農房集聚,重點要加強文、教、衛、體、等建設,加快疏港公路等建設。
看深圳如何“三舊改造”
深圳,被譽為國內“三舊改造”的探索先鋒。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過幾十年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深圳的土地、資源、環境、人口遭遇嚴重約束,城市建設基本飽和,未利用土地僅為4360公頃,“三舊”面積2.4萬公頃,為未利用地的5.5倍。
2009年12月1日,深圳率先頒布實施《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解決了存量用地協議出讓和更新范圍內歷史遺留問題用地產權處理等問題,建立了利益共享機制,從而全面啟動城市更新,通過對存量土地的二次開發,優化和保障產業的轉型升級。
光是今年上半年,深圳共審批城市更新單元規劃22項,其中產業升級類項目7項,涉及用地約123公頃,開工率也從去年的7%躍升至目前的16%;城市更新實際投資額達146.6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的14.6%。目前,深圳的城市更新已經步入規范有序的運行軌道,形成了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完成一批的滾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