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生”二字頻繁出現在官方的各類文件中,有些人把這兩個字已經爛熟于心,“解決民生問題”也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官的口頭禪,百姓都在盼望父母官們能有所作為,但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只是在鸚鵡學舌,并不真正去踐行解決之道,似乎把建“國際化大都市”當成了頭等的民生問題,當然,不是你不可以去建,只是要讓民眾心服口服才行。
十年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這個年財政收入只有3000萬元的國家級貧困縣,竟舉債60億元來建造新城。十年后,終究沒有逃過南柯一夢的命運!如今新城建設集體爛尾,各種成型、半成型的建筑荒蕪在原地。如此貧困之縣,為何會上演如此瘋狂的奢華事件?清水河新縣城,究竟為誰而建?誰又該為當初的決策買單?
還原清水河縣
清水河縣因境內有清水河而得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南部,隸屬呼和浩特市管轄,距呼和浩特市116公里。全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溝壑。轄3鎮3鄉及兩個經濟開發園區,全縣總人口13.6萬,其中縣城內人口5.2萬。
清水河縣境內礦產資源較為富集,且具有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大的特點。已發現和開采的有石灰巖、煤、耐火粘土、高嶺土、鋁土、紫砂泥、大理石、長石、鐵石、云母等30多種。
作為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三線城市,清水河全縣有可耕地面積70多萬畝,農作物以種植糧食、油料為主,品種主要有豆類、馬鈴薯、玉米、高梁,還有少量瓜類,蔬菜、線麻等經濟作物。清水河縣也是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縣之一,全縣大部分坡梁、溝壑地適宜發展林業。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12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7%。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清水河縣的工業發展一直較為滯后。目前,該縣由建國前232家簡單的手工作坊發展到覆蓋日用陶瓷、化工、建材、造紙及紙制品、印刷、釀造、塑料制品、農機修配、糧油加工、絨毛加工、工藝美術制品等工業體系,但仍缺乏支柱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幾乎為零。“十五”時期,全縣實際利用外資僅為184萬美元,引進區內外到位資金也只有11.1億元。
歷經多年的發展,清水河縣目前仍然屬于老少邊窮的國家級貧困縣。據一份材料顯示,2009年該縣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為14747元,農民為4600元。與內地多數地區一樣,清水河縣大部分年輕人被吸引去了經濟更發達的地方,現在仍留下來的,多半是無法從這里走脫的人。
清水河縣依山而建的舊城區面積僅為3.4平方公里,一條主干道自西向東、自下而上貫穿全城。約8公里長的主街道也不甚平整,有1/4仍是土路。據當地居民說,一到雨雪天氣,城里的道路就泥濘不堪,而這種狀況多年來從來沒有改善過。一位剛調到清水河縣委工作的年輕人說:“我離家13年,回來之后沒感覺到任何變化。”
據清水河縣政府的財政收入報告顯示,2009年度該縣地方財政收入約為1.8億多元。單從這份報告來看,清水河縣的經濟比起之前確有了一定進步。但當地居民依然怨聲載道,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縣里不僅把僅有的一點錢全都用到了新城建設上,還欠了許多外債,而舊城區的建設則幾乎停滯不前。”
為民生還是迎合長官意志?
新世紀的前十年被譽為是資源大省——內蒙古的黃金十年。相關統計顯示,2001年至今,這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開發和固定資產投資為主驅動力,GDP增速每年高居全國榜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內蒙古開始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2001年內蒙古的城市化率為36.8%(按總人口中非農人口所占比例計算,下同),而《2007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顯示,2008年底,內蒙古的城市化率已達47.2%。不到十年時間,其城市化率上升了10.4個百分點。
有數據顯示,同樣狂飆突進的還有其固定資產投資,2000年,內蒙古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剛過400億,2003年即突破1000億,到2009年,已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而今年1月的內蒙古地方兩會上,稱2010年“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00億元”。
當內蒙古自治區在城市化進程中高歌猛進的時候,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份子,清水河縣卻顯得步履蹣跚,其城市化率遠遠低于自治區的平均水平,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也似乎越來越重。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領導一次來到清水河縣開會,講話中建議:鑒于舊城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妨礙地方經濟發展,不如換個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間,上級領導再次到清水河縣,重提建設新城區一事。
是搬走居民還是搬走縣城,當地官員承認,這個問題在心里徘徊了很多年,“歷屆縣領導也都想挪個地方大展手腳”。而隨著上級領導的數次提議,新城建設正式起步。2002年,清水河縣作出一個很體現決心的決定——它將舉全縣之力,用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龐大投資,在老縣城26公里之外建造一個新縣城。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的規劃,也是當時清水縣領導“夢”開始的地方。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城整體建設總投入將在61億元左右,而當年,該縣的財政總收入為3200萬元。
當問及清水河縣相關負責人,當初決定修建新城的初衷是什么?該負責人則拿出了《清水河縣國土資源局關于清水河縣新區建設用地情況說明》。該《說明》顯示:“清水河縣城城市建設滯后,縣城基礎設施很差,街道狹窄,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順山而下,街道就變成了排洪渠,時常危及臨街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一位原來的縣領導也描述說:“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清水河縣城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來,擺小攤的來不及收拾,趕緊就跑,貨物都被沖到地勢低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就出來搶東西。”
該領導解釋,清水河縣舊城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改造舊城的成本太高:“居民都在七高八低的地方住,很多都在半山腰,怎么把下水道鋪上去?做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太高,我們當時反復做成本核算,真的沒法整。”
除此之外,遷縣的另一個考慮是,縣城處于兩山之中,面積狹小,無法擴建;并且一直以來沒有規劃,隨意布局,沒有有進一步建設的空間。當時縣政府正打算發展工業、招商引資,以縣里的情況,即便企業愿意入駐,也沒有空間供其建設工廠、宿舍或進行生產。
只不過,沒有人考慮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財政是否能夠支撐如此龐大的投資!
明星規劃何以變成爛尾樓群?
遙想當年,清水河新縣城的建設也算得上是內蒙的明星規劃之一。然而,十年過去,宏偉的造城計劃宛然成空。破敗不堪的老縣城依舊破敗,夢想的新城也并未如神話般崛起。只留下一片半途而廢的爛尾樓群。
5月7日,《法治周末》記者在現場看到,散落在寬闊的道路兩旁的大樓中,有9座已成型,還有8座未建成,呈“裸露”狀態。遠遠看去,占地6000多平方米、已竣工的清水河縣新黨政辦公樓在樓群中顯得格外醒目。由于四面透風,建筑面積達7300多平方米的黨政辦公樓里積著鳥糞,過去的幾年間,這些長著翅膀的生物將這里看作自由的領地。
其實,資金的短缺和土地使用的違規,注定清水河縣城的新建必然失敗。2002年,清水河縣的財政收入只有3200萬元。而新區建設需要61億元,分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52231.10萬元,第二產業產業化項目投資額為269021.42萬元,第三產業各類項目投資總計為21060萬元(二三類產業化項目包括流動資金),住宅建設工程投資132562.50萬元,市政公共設施項目投資額67890萬元,其他費用38299.47萬元,基本預備費17431.93萬元,建設期貸款利息12776.47萬元。
如何籌措這一如同天文數字般的資金費用?當時的縣領導決定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路。在資金籌措方面,建設單位自籌資金占26.23%,申請銀行貸款占11.36%,申請國家投資占12.48%,申請地方投資占12.48%,對外招商引資占31.94%,當地政府自籌占5.42%。而據原相關領導介紹,清水河縣當時還有1000萬左右的債務要填。
隨之而來的火電廠項目,成為了清水河縣建新域的“押寶”對象。據相關人士介紹,時任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的牛玉儒給清水河縣引薦了一個大投資商———香港華潤集團。當時香港華潤要與北方電力計劃聯合投資一座2×60萬千瓦、4×100萬千瓦空冷發電機組大型電廠,投資總額達上百億。縣領導當時認為,“一旦火電項目落戶新區,它所產生的帶動作用巨大,一舉可以解決新區人氣聚集的問題。”
然而,一場始料未及的事件發生了,2006年,內蒙古發生新豐電廠的違規案。同年8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點名批評內蒙古違規建設電廠高達860萬千瓦,并責成自治區主席和兩位副主席向國務院作書面檢討。2007年3月,國家“十一五”小火電關停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清水河縣的火電項目最終腹死胎中。
與此同時,清水河縣關于開發區的申報也遭遇政策限制。2006年,國家嚴格核定開發區范圍,暫停了開發區擴區、升級和新設,當年年底,中國各類開發區總數核減70%,面積壓縮65%。清水河縣的開發區申報也被“擱淺”。而新城的政府大樓則早已投建。
該縣原副縣長閆耀說,新區建設從第一天起,就是邊建設、邊申報、邊審批的“三邊工程”。他解釋說,向國務院層層申報,沒有四五年批不下來,但地方要發展,機遇稍縱即逝,按照當時風氣,都是“先上車后補票”。
清水河縣國土局曾多次申報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直到2008年2月,修改過的清水河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才獲得通過。而此時,清水河新區于3年前已基本停工。隨著資金鏈的進一步斷裂,新城建設最終全面停工,現就剩下9座已成型的和8座未建成的“大樓”矗立在那兒。
巨額外債何時還清?
如今,新城爛尾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正在慢慢顯現,有知情人士透露,不少單位都為此背上了外債。有媒體經過測算,從新城項目投資比例看,清水河新城建設靠外資投入的比例高達30%以上,而以全縣可支配財政收入來估算,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還清外債。
根據清水河縣財政局提供的2009年財政預算執行報告顯示,2009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786萬元。這就意味著還清外債,對于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這只能由當地的政府和民眾來承擔。
現在,每當有建筑商過來討債時,縣里面的領導只能尷尬地躲起來,或者繼續往下拖。前不久,一家施工單位因清水河縣政府拖欠工程款而將后者訴至法院,終審勝訴后,卻遲遲難以執行400萬元的案款。
2008年8月,呼和浩特市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查封了清水河縣政府的400萬元存款,而后考慮到清水河縣的實際困難,加上縣政府為此作出了還款計劃的書面承諾,法院便又進行了解封。據當時同去查封的知情人透露說,政府的該賬戶上也就只有3000萬余元。
2009年12月,清水河縣190名60周歲以上的離退休老年人曾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寫信,反映清水河縣政府一直未兌現退休和在職人員2001年至2004年的醫藥費,以及4年的取暖費。
十年輪回之后清水河舊縣城破敗依舊。縣城里很少有像樣的樓房,大部分人仍然住著平房,山上甚至還有人生活在窯洞之中。而在農村,至今部分村莊還無路可通,出行要靠毛驢,飲水往往還得靠社會捐助的母親水窖。
前不久,清水河縣城建局副局長王敏告訴記者,現在,清水河縣已啟動停滯近10年的舊城改造,縣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區。該縣副縣長韓宇說,縣里對新區規劃做了調整,正在修建一條公路,打算將新區和20公里外的工業園區聯通,今后兩者將合并,稱為“清水河縣經濟技術開發區”。
頗令人深思的是,當年拍板新城建設的官員們,幾乎個個都有了更好的去處。一位當地官員說,“從1995年劃給呼和浩特市管轄至今,清水河縣先后更換了八任縣長,全部正常調離,沒有一個受到新區‘爛尾’的影響。”如,原縣長云院禎于2004年年底,被調回呼市,擔任市扶貧辦副主任,如今為呼市紀檢委副書記。張亮在清水河縣任書記(正處級)6年,于2007年被調回呼市,擔任市政協副主席,如今是內蒙古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書記,為副廳級干部。與此相對照的是,普通市民只能在破舊不堪的老縣城里無奈地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