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擴大就業或以創業帶動就業,不少地方都出臺了支持創業的政策,從資金、技術和服務等方面幫助那些有夢想的創業者。但在扶持的過程中,一些沿襲已久的規定,如戶籍限制,還是很“扎眼”,讓人感到了不便或歧視。
和創業者談起創業環境時,一位年輕人提到,創業孵化中心對入駐者設定了一些條件,其中就包括本地戶籍。為了符合條件,一些人只能找當地人“湊數”。企業的創辦和經營中,資金是重要問題,但一個“本地戶籍”就擋住了不少想要申請小額貸款或創業補貼的人。此外,對非本地戶籍的小微企業主、個體商戶而言,在購房、子女的教育等各方面,受到的限制也不小。
不管創業者有何項目、營業狀況或者實際能力如何,人為地將戶籍設置為前提條件,雖然在管理上方便了(可以讓申請人去戶籍所在地辦證明),也能保證“肥水不流外人田”,卻帶有歧視的意味。戶籍門檻的設定,既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動,也無助于解決創業者的“后顧之憂”,更不利于營商環境的創造。
事實上,一些戶籍門檻已經流于形式,存在的意義已不大。有些則為創業者,尤其是給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帶來煩惱,制造不公平。一個地方的經濟能否保持活力,除了需要大項目、大手筆,也需要小商戶、小企業。不論是外來戶還是本地人,只要他們創業成功都能為本地經濟帶來正效應,為何非要就戶籍做出限定呢?
當然,為防范風險、保證資金安全,設定一定的限制條件無可厚非,但就戶籍而言,這一限定看不出有多大的必要性。只有給參與到市場活動中的各類人群以平等的身份和機會,當地的經濟才會更活躍。這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一個重要體現。
《山東省就業促進條例(修訂)》規定,創業人員自籌資金不足的,可以向金融機構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扶持畢業生等自主創業。在這些規定中,都沒有對戶籍做出限制。
戶籍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跟上人口流動的形勢,縣市一級政府在減少戶籍門檻方面,可以走得更快。其實,多地已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在天津,來自全國各地戶籍的人都可辦理小額擔保貸款,濰坊在這方面也取消了戶籍限制……
對營商環境的創造而言,戶籍門檻還是少一些好。希望一些部門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積極為創業“松綁”,創造更多公平的機會,為創業搭建起更好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