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在我國,年人均CO 排放量2.7噸,但一個城市白領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積,開1.6L車上下班,一年乘飛機12次,碳排放量也會在2611千克。由此看來,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這些環保理念已成行為準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從細節開始】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任官平表示:“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對我們來說,生活方式描繪了每個人的‘碳足跡’,低碳生活就是簡約的生活方式。從衣、食、住、用、行都可體現低碳生活。”
比如,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擦家具,既干凈衛生,又自然滋潤;茶葉渣曬干做茶葉枕頭,又舒適,還能幫助改善睡眠;出門購物自帶環保袋,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飯盒,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養成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避免浪費用電等等。
此外,在北京的八達嶺,一個碳匯林林場已經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來這里購買碳匯林或種樹。林業碳匯是通過實施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植被恢復等活動,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從而起到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目前,減緩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是減排和增匯。與減排相比,林業碳匯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更受到人們的歡迎。
【破解低碳生活三大困惑】
盡管“低碳生活”正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共識,然而,人們還普遍存有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實現低碳生活是否意味著降低生活水平?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王憲恩等專家認為,全面實現低碳生活與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間并不沖突,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其中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結合點,探索一種低碳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
如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園,路燈、地埋燈、庭院燈、草坪燈都是太陽能提供電源,并且加入智能控制,每年可節約用電80萬度左右。當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設帶來的身心愉悅的同時,無形中節約了能源資源,減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離日常生活太遙遠,普通市民是否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專家表示,城市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短時期內確實難以改變。但只要從細節入手,有改變的決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實現。比如,洗澡水溫度調低1度,每次洗澡可減少二氧化碳35克;休息時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除省電外還可以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否當“甩手掌柜”?專家認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是社會事務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務者。低碳生活不僅僅是市民的自覺行為,也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營造一個低碳生活環境。比如建設低碳小區、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靜脈”產業,給自覺實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給予一定的獎勵等,都會對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