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急需一本新書來完成手頭的工作,恰好你在購物網站上“淘”到了這個寶貝。但兩個下午過去了,你仍然沒有等到送貨員的敲門聲,于是你撥通了網站的服務電話,卻被告知書已派送給快遞商。
書單丟了還是途中出了問題?你來不及細究,拿起手機打給一家大型書店,得知正好有你要買的書,便火速開車前往,可是到了書店卻怎么也找不到。盤問了數個服務員后,才知道書庫的信息出了問題,數據庫沒有及時更新。
此時窗外下起了雷陣雨,你突然想起家中的窗戶還開著,而下面正好鋪著一條昂貴的羊絨毯。你離開書店,想踩足油門往家趕,卻發現車龍已經從一個路口排到了另一個路口。等你終于跨進家門時,發現沒有關上的不只是窗戶,還有空調,此時它已經空轉兩個多小時了。
折騰一個下午,你創造了什么?往返書店途中的汽車尾氣,因為浪費電能而白交的電費,和一條可能需要化學試劑來挽救的羊絨毯,外加一個壞心情。
顯然,這樣的生活不叫“低碳”。
當世博會從工業文明的“炫耀”轉向對宜居城市的追尋時,低碳思維模式漸漸植入了各種最新的科技探索之中。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呂本富說,當連接城市每一個神經末梢的互聯網升級為“物聯網”時,城市才可能更加低碳。
比如未來的網上購物,點擊鼠標后你獲得的將不僅是購物單,還有所購物品中所含芯片的代碼。物聯網技術通過每一個物品中的小芯片,實現物物相連、人物相連。于是,你的聯網手機便會及時收到所購物品芯片發來的信號,向主人匯報它正在哪里,何時能夠到達。而書店,通過追蹤書的芯片信號,也可以對它是否還“躺”在書架上一目了然。
“這不僅僅是智能、方便,還減少了資源、能源的耗損。人不用沒有目地到處跑,排著大量尾氣在路上占地,出行都將有的放矢。”呂本富說,“物流也會更有秩序,物資不會運到過剩的地方,在耗損了很多能源后卻堆在那里。”
而除了需要操作實物和處于服務業終端的職業外,大量工作都將居家完成,這不再僅是少部分人SOHO的時尚,而是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城市規劃者為了減少能源浪費而推進的主流工作方式。大部分公司的實體辦公室可能只留一兩個接待人員。其他大量工作,也許都將通過設備、產品中的芯片,實現自動運轉和遠程監控。如果說智能交通能夠讓你開車更快、用油更少,那么智能化的居家辦公,無疑是解決高峰時段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的釜底抽薪之舉。
“如果人們更多地生活在建筑中,那么建筑和居家設施如何智能,從而更加宜居,就變得非常重要。”中國智能建筑協會副會長劉燕生表示。
智能的要求將分布在整幢建筑每一個角落。一個智能窗會根據日光的強烈程度調節百葉窗的開合,還會在下雨的時候自動關閉。而冰箱中的芯片則通過與自家電腦的聯網,實現自動購物。
“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這種智能化實現低碳。”劉燕生說。一個智能的空調可以感知到房間內是否有人、有多少人,從而調節溫度,或者在主人離開后自動關機。
而對空調系統的一個更高標準,則要求達到低碳與舒適的雙重目標。例如在炎炎夏日中,從早到晚開空調可能是很多人的選擇。“保存清晨的空氣”,便可將節能與高質生活完美結合。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的空氣既新鮮,又涼爽。如果空調系統能夠在清晨自動運行,就可以將屋內一夜的“舊氣”騰挪出去,置換成室外的“新氣”,然后保存在房間中。這樣可以讓人們開空調制冷的時間后調一兩個小時,這可能將使當天的空調系統耗能節省10%到15%。
同時,追求一個全周期的“低碳鏈”,也是業界開始愈發關注的重心。從政府部門的建筑產業政策到設計部門的圖紙規劃,再到開發商與物業公司的利益分配格局,整個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納入到節能的考量中。
例如,從初始環節來看,扭轉對混凝土和粘土磚的依賴,選取再生和節能的建筑材料將成為一個趨勢。事實上,這一理念已經在本屆世博會的多個場館中得以體現,規劃師和建筑師們通過可回收的材料和節能的設計構造再生樓、呼吸樓,從而讓場館變成一個既舒適又低碳,還充滿個性的建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