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時節,披著霏霏細雨,流連在贛州的三江六岸,心中有一種感覺特別強烈:這個春天,是屬于贛州的!
你看,推土機、挖掘機、鉆孔機、裝載機……沿贛南大道35公里,轟鳴著,揮舞著鋼鐵巨擘,重重地涂抹山岡大地,催生著一座特大城市,在江西南部,悄然崛起。
“冒”出來的新城
從老城區章江上新修的飛龍大橋往東走,呈現在眼前的是:綿延十多公里的沿江綠化帶,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建筑,不斷拓寬延長的道路和往來如織的車輛。
幾年前,這個章江新區還處于“原生態”,方圓十多平方公里內是一片荒地,沒有一棟現代化的建筑,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甚至沒有一個居民小區。自規劃實施以來,18.33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崛起。難怪當地宣傳部門的老謝說:“感覺這城不是建出來的,而是冒出來。沒想到這么短的時間,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人們感嘆章江新區發展速度驚人時,更大的驚喜接踵而至。去年,贛州中心城區建成城市道路總面積233萬平方米,是前五年新建道路面積的總和,城市框架迅速拉大10平方公里;新建園林綠化面積241公頃,是前五年新建園林綠化面積的總和,喬木種植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開建城市橋梁9座,新增橋梁面積21.37萬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增城市橋梁面積的4倍。開工竣工項目207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5個,創歷史新高;城市高層建筑超過700棟,僅次于南昌,居全省第二……
贛州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前提,是科學決策,準確定位。市委、市政府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需要,在反復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果斷提出:力爭用3至5年拉開贛州特大城市框架,再用20年左右把贛州建設成為特大城市。目標確定后,他們走出去向廈門學習,提出了六大片區建設模式;在加速發力的同時,注重有序推進,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廣大干部群眾以抓項目、促發展為重點,抓節點、破難題,全力推進城市建設。
到去年底,贛州中心城區面積達59.2平方公里,人口達61萬,全市城鎮化率達40%。一個特大城市的輪廓初步顯現。
點評:贛州城鎮化的起點并不高,但速度驚人。2008年至2009年,城鎮化率增長5%,創造了名副其實的“贛州速度”。通過聚焦和解剖,我們發現:是科學決策催生了贛州速度,是創新創造提升了贛州速度,是干部作風促成了贛州速度,是民心所向鑄就了贛州速度。贛州速度不僅使贛州的城市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還促進了全省城市化進程的提高。
創新的“魔力”
贛州速度不是吹氣球也不是變魔術,而是源于非一般的發展理念:
——創新城市建設推進模式。改變傳統城市由單一中心向外拓展的“攤大餅”模式,將贛州中心城區根據功能和區位不同,劃分為章江新區、河套老城區、水東、峰山、開發區以及贛南大道六大片區,進行組團式建設,實現六箭齊發、齊頭并進。
——創新項目運作機制。實行片區指揮部領導下的“公司制”,六大片區建設指揮部集結了幾十個部門130多名優秀人才,實行“五統二分”操作機制,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準、統一規范合同、統一招投標政策、統一運作土地,分項目籌措資金、分項目法人組織實施。
機制和模式的創新,有效推進了贛州城市化進程。但發展如此迅速,是否可持續?
在贛南大道水東段建設現場,記者看到拆遷戶排著隊簽拆遷協議;同樣的場景出現在紅旗大道東延項目,136名拆遷戶爭著簽訂協議,一天簽了85戶;在章貢區沙石鎮吉埠村,70多棟違法違規建筑一天內被拆除,拆除面積達4萬平方米。
征地拆遷這一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在贛州解決得比較順利。兩年來,中心城區土地收儲達到1.79萬畝,大大增加了土地有效供給。這得益于他們實施的陽光拆遷、文明拆遷、依法拆遷、和諧拆遷、平安拆遷。無論是入戶調查、面積丈量、發布公告,還是簽訂協議、發放拆遷補償資金等,每個環節都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杜絕“暗箱”操作。在返遷房安置的過程中,實行就地返遷,無論地段好與壞,都讓百姓在原居住地上重新安家,盡量不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分開他們的左鄰右舍。在拆遷中,確保農民的合法利益,不是把老百姓拆窮,而是把老百姓拆富。
快速的城市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錢從哪里來?
去年,贛州在全省率先發行首個城市建設企業債券。采取土地作價入股的方式,通過發行長期企業債券,募集資金15億元,開了我省利用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先河。他們加快銀企對接,通過土地抵押貸款和項目融資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還采用BOT、BT、特許經營等方式,加大民間資金參與城市建設的力度。同時,通過經營城市,盤活現有城市資產,以存量資產、實物資產置換成建設資金,用于工程項目建設。去年一年,贛州市實現城市建設融資70.3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點評:無論是多管齊下的融資手段,還是堅持用好地段就地安置農民的拆遷政策,以及組團式發展模式,都是贛州在城市建設中的創新之舉。創新是贛州推進城鎮化的不竭動力和源泉。贛州人向來“敢吃螃蟹”,但在今天,創新已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敢”字上,更重要的是巧妙而合理地創新,要“會吃螃蟹”。正是通過種種巧妙創新,有效解決了城市化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城與市的辯證法
從規劃圖上看,贛南大道將贛縣和南康與贛州中心城區緊緊相連。從市里乘車前往,不知不覺就進入了贛縣的地界。
徜徉在贛縣新修的濱江大道上,上萬株櫻花和百年古榕樹相映成趣。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條5.5公里的新路從動議到建成僅用了半年時間。隨著贛州中心城區的整體推進,贛縣的區位優勢突顯,因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土地也大幅升值,原來10萬元一畝無人問津,現在搶拍價格超過200萬元一畝。十里櫻花更是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帶動了旅游產業的興旺。
贛縣就像一面鏡子,從某種意義上折射出整個贛州的城市化發展。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贛州選擇了一條建城與造市同步的發展道路。
“我們先打基礎,把環境做好了,自然會吸引人氣。”六大片區建設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廖智斌告訴記者,兩年來,中心城區已經啟動實施城市基礎設施項目344個,城建項目總投資330.8億元,一大批基礎設施的建設,讓贛州中心城區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在贛州采訪的幾天里,不時看到有來自浙江、廣東、北京,甚至內蒙古等地的車輛穿行其中。定位為贛州工業經濟增長極、產業承接基地和高新技術、新材料研發基地的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又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人來人往,有的來尋找商機,有的來考察投資。
為了支撐城市的發展,贛州在做優做強城市外部環境的同時,堅持城市建設與二產、三產發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規劃建設了50平方公里的贛州香港產業園、15平方公里的贛州沙河工業園和10平方公里的贛州鈷鉬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壯大產業集群,吸引美國法拉塞斯、中國五礦、中國保利、臺灣春保、橫店東磁等一大批企業入駐。目前,贛州市正在重點調度的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就達16個。為完善園區配套功能,支持產業發展,還動工建設了2234套新市民公寓用于企業務工人員居住。
城市的大發展,帶來了經濟的大繁榮。去年,贛州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經濟形勢逆勢上揚,全市財政收入達到111.29億元,增長11.1%,凈增收11.2億元。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又大幅攀升,特別是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GDP增長28%,財政收入增長67%,完成1.87億元,增幅全市第一。
站在即將竣工的贛州大橋上,一幅關于這個城市未來的畫卷,在我們眼前緩緩鋪展——200至300平方公里面積、200萬至300萬人口、彰顯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魅力……這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城市,該有一個多么令人期待的明天啊!
點評:建城容易造市難,我們看過太多房舍儼然,但是人氣冰冷的“空城”“睡城”,原因就是市場的缺位和缺失,難以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造成有城無市、有城無人的境況。贛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注重建城與造市的關系,投入重兵先行啟動產業項目,在產業布局上,充分發揮稀土、鎢礦等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為城市繁榮提供了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