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綠色到生態,到可持續發展,到現在的低碳,是一脈相承的。低碳的實現需要四步臺階:新技術的應用要有系統觀念——節能的實現倚賴全過程的綜合管理——應用科技手段幫助我們科學決策——應用產融結合新模式。
第一,節能低碳要有應用新技術的系統觀。在我們國家幾乎能看到全世界的所有節能新技術,不過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把新技術用好。打個比方,一個健康的人要有皮膚、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同時有大腦會思考;建筑也一樣,要用到好的圍護結構、室內環境、機電設備、控制設備、智能管理。如果不考慮節能建筑是一個整體的技術體系會犯下錯誤,比如北京一個高級寫字樓經營情況良好,業主考慮美化外立面同時增強大樓的保溫效果,投資近千萬元在原有外墻面外加貼了一層100mm厚的聚氨酯發泡保溫鋁板。當年冬季客戶普遍反映感到暖和了,實際采暖能耗也較往年有所降低。但進入夏季,一些客戶反映偏熱,工程部人員對冷機電耗和冷機開啟時間與往年同期進行對照后,發現反而有所增加,最后統計下來一年多花40萬的電費。業主的出發點是好的,保溫也是采取的節能措施,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建筑的整體觀,從而犯下了錯誤,挺可惜的。
第二,節能低碳不是一個點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全過程來實現。建筑和人一樣,有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從項目定位到后續的常年運營維護,包含10個過程,具體是:項目立項、方案制定、初步設計、施工圖、工程及產品招投標、施工、系統調試、工程驗收、試運行、運行維護。參與主體涉及到業主方、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物業部門,還有租戶和用戶。然而,在這10個過程中存在多個參與主體嚴重脫節的現象。比如,設計方設計好了,施工方卻沒有建好,而設計方在房子運行中并沒有參與其中。最后體現出來的問題是大量的能源耗費。
我在10年時間里做了全國600個樓的診斷,測試分析完后總結出108個問題。通過歸類和分析發現,在導致房子使用中產生的問題中,設計不好的占35%,安裝施工沒有做好的占到29%,真正房子驗收以后物業管理不好占21%,還有15%就是住戶沒有好好用房子。如此看來,要實現綜合的過程管理才能真正節能。
第三,節能的判斷應該有科學數據。行業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IT技術手段,可以作為節能的判斷依據。比如說某地產項目中要采用落地玻璃,不是不可以,但要考慮做節能,玻璃達到什么性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找到答案。再比如,房子做5公分的保溫,還是做10公分的保溫,對房子有沒有影響,也可以拿量化數據來說話。
第四,通過低碳、節能來實現經濟收益,進而推動產業進步。比如一些項目原來是不節能的,通過采取低碳的手段實現了節能,節省出來的能源一年省50萬元,10年就是500萬元。這些錢就可以用于推動行業的進步。
如此看來,要實現我們的低碳城市化,需要各個環節的人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會實現真正的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