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注重遵循人的全面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緊緊圍繞人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需求,努力體現“以人為核心”,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勞動、身份、生活、心理”四大進城工程,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堅持產城互動,推進“勞動進城”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人融入工業化的進程,就是人的城鎮化的起步。中山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規劃為先導、產業為基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努力實現產城互動、人產共融。
第一,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夯實農民進城基礎。中山市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為抓手,形成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為廣大農村勞動者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提供機遇。一是大力發展專業鎮經濟。全市24個鎮區設立44個工業園,實現每個鎮至少擁有一個工業園,形成了產業集聚度高、行業影響力大、市場競爭力強的專業鎮經濟,全市超過80%農村從業人員從事二、三產業。二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實施“一帶兩區十基地”戰略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園區,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市擁有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19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農業平均每畝產出達到1.8萬元。三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以產業升級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為重點,圍繞提高地均、人均等單位產出水平,組織實施“三個一百”(重點推動100家外商投資企業或來料加工企業就地轉型升級,支持100家內資企業做強做大,引進100家優質企業)戰略等轉型升級系列舉措,目前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到2012年調整為2.5:55.5:42,全市從業人員208.64萬人,其中非農產業就業人員198.61萬人,占比高達95%。
第二,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產城互動升級。中山市依托區域特色經濟強大的內生動力,不斷強化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城鎮規劃協調銜接,緊密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現代田園風光都市。一是堅持“全域中山”理念,統籌規劃全市發展布局。目前全市擁有總體規劃,24個鎮(區)擁有城鎮規劃,187個新農村擁有村莊規劃,實現市鎮村三級控制性規劃全覆蓋。二是堅持“精品城市”理念,科學規劃城鎮建設格局。三是實施“一盤棋”戰略,統籌全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全市規劃建設的36條城市道路,以環形和井字形路網搭建起大城市的基本框架。全市100%的村通路、通公交、通電、通寬帶,實現了基本公共設施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用。
堅持社會融合,推進“身份進城”
隨著城鎮產業的長足發展,中山城鎮吸納了大量本地農民與異地務工人員進城就業,在城鎮形成了城市人和農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雙重二元結構”。中山市因勢利導,大膽改革城鎮身份制度,增強勞動者進城的歸宿感和安全感。
其一,率先創新本地農民融入城鎮制度。一是全面開展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推行集體經濟村級統一核算。撤銷組一級核算,統籌資源配置和開發利用,建立產權清晰、運作規范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三是穩步實施“村改居”工程。鼓勵全市城中村、城鄉接合部、鎮區中心區及周邊村等有條件行政村改社區居委會,將城鎮就業人員統一納入城鎮化社區管理與服務。四是推進城鄉戶籍一體化管理。2012年7月1日起,中山取消城鄉戶籍劃分,所有戶籍居民及其新生子女、市外新遷入戶人員統一登記為“中山市居民戶口”。
第二,積極探索異地務工人員身份進城制度。中山分三個階段逐步破解城市二元結構。第一階段:從2010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實施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制管理制度。目前,共有3萬多名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通過積分制入戶與入讀公辦中小學。第二階段:2011年至2012年,采取各項措施促進新老中山人融合。探索在異地務工人員集中的村(居),包括安排1名異地務工人員的黨員擔任黨總支委員;按照一定比例設立村(居)委會的特別委員;建立村(居)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形成異地務工人員參與村(居)公共事務和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機制等。第三階段:2013年出臺新措施,通過降低積分門檻,擴大入戶規模,增加公辦學位,拓展免費義務教育范圍,將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納入積分制管理等措施,進一步拓展異地務工人員享受公共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堅持共建共享,推進“生活進城”
城鎮化的題中之義就是讓更多的農村人口享受城鎮化的生活方式。中山目前以全省1%的土地、3%的人口創造了全省第五的經濟總量,這一“小馬拉大車”的不凡業績,是320萬新老中山人共同奮斗的成果。
第一,實行一體化社會保障,解決進城后顧之憂。中山市堅持以“同繳費、同待遇、同管理、同服務”為指導,立足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三個一”工程,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一是實行城鄉醫療保障一體化,確保每一個居民都有一份醫療保險。二是實行城鄉養老保險并軌,確保每一個適齡的居民都有一份社會養老保險。三是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全覆蓋,確保每個有就業愿望的勞動力都有一份工作。
第二,推進均等化公共服務,滿足進城生活需求。一是健全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將城鄉公益事業和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市、鎮兩級公共財政預算,將教科文衛及環保等事業經費向農村傾斜。中山市財政用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比重從2003年的45.67%上升到2013年的68%,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增加額九成以上用于民生保障。二是優先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三是大力發展公共衛生。建立起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全部鎮區成為國家或省級衛生鎮,村村建有衛生站,基本實現“小病在家門、大病住醫院、康復回社區”。目前,中山實現城鄉居民在八個大項、50多個小項的公共服務方面能享受相同政策。
堅持文化引領,推進“心理進城”
近年來,中山市積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著力培育現代市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共享共促城鎮文明。
第一,開展全民修身行動,培育現代市民意識。中山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注重提升進城就業勞動者的市民素質,培育現代市民意識。比如,2011年啟動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動,通過公民意識培育行動、城市精神光大行動等十大活動,大力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再如,通過舉辦修身學堂,引導群眾開展道德修身教育,引導市民向上向善,促進道德觀念內化于心.
第二,推動社會多元共治,增強城鎮主人翁意識。一是保障進城勞動者的政治權利。近年來,中山市對符合條件、經村(居)民代表會議同意的外來人員支持其登記為參選居民,目前全市已有69名外來人員當選為村(居)委員會委員。二是創新基層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全市279個村(居)全面推進“2+8+N”社區服務中心實體化建設,不斷完善環衛、農技等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三是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以團委、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為主導,加快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團結和凝聚進城勞動者,共同參與城鎮社會建設和管理,增強他們的城鎮主人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