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在聚焦大城市房價的漲跌之時,縣域城市也已粉墨登場,在《中國經營報》“中國縣域房地產九地調查”專題中我們看到,處于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縣域城市,房地產業扮演的角色、城市的發展路徑也呈現出迥異的特點。
而隨著一線城市房價猛漲,層層推進,從二三線城市溢價至縣域城市,有的已遠超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縣域城市房價飛漲,來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房地產商的投資布局。隨著一線城市房價和地價越來越高,開發商的拿地成本不斷上升。中國2800個縣域城市,占全國人口80%的縣域人口,對開發商而言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機會。而近年來隨著高鐵建設的躍進,戶籍改革的推進,外加縣域城市本身的城鎮化需求,原本已經布局二三線城市的地產商,加速了這一進程。據中原地產統計,2009年十大標桿房企在一線城市的土地儲備共計4100萬平方米,在其他城市土地儲備量達到了17479萬平方米,二三線城市占土地儲備比重高達81%,大有“得二三線城市者得天下”之勢。
而炒房資金也不甘落后??h域城市的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多收取相對低廉的土地出讓金。建設用地供應比一線城市更為充足,房價地價均相對便宜,形成了可投機的價值洼地。嗅覺靈敏的溫州游資早在2008年就布局東部地區的縣域城市??h域城市的,部分是基于城市發展的需求,更多則是因為熱錢炒作。 高房價
隨著縣域城市房價地價高漲,銀行房貸也轉戰于此,金融風險也從一線城市轉移到縣域城市。收入水平是導致房貸風險的主要原因。農民工市民化是目前城市化的基本內容,也是當地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支撐,但是目前縣域城市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市場空間的回旋余地較小,連他們都無力支撐房價的洶涌上漲,何況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呢?如果僅僅是依靠大量資本進入“炒”高房價,那么最后接盤的業主,顯然比一線城市更難以承受崩盤的結局。
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是城市化的基本內容。縣域城鎮是吸納農村人口的主要陣地,在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縣域城鎮的發展不能盲目模仿現有大城市,無論是選擇主導產業,還是城市發展路徑,都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
然而,不幸的是,無論是產業的選擇,還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很多縣域城市都在盲目復制“北上廣深”的發展模式,其中最主要的驅動力來源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在“以地生財”和“經營城市”的理念指導下,很多地方政府將城市化簡單地等同于賣地建房,既導致城市化的進程過于粗制濫造,同時造成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地方政府則淪為土地買賣的經營者。一方面用政府的強制性征地拆遷,降低土地的收購與生產的成本,另一方面用政府資源的壟斷供給,最大限度地獲取土地差價,而房價也在招拍掛中被節節推高?!氨怀擎偦钡霓r民和城鎮中原有的低收入群體,卻要承擔城鎮化過程中的巨大成本。雖然部分城市也出臺有“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買房就送戶口”等地方政策,幫助長期生活在城鎮中的農民獲得寶貴的“市民權”,但是如果因此進一步助推高房價,大多數農民最終還是無法融入城市。
相對一線城市而言,縣域城市高漲的房價更容易缺乏制度層面的約束。面對瘋漲的房價,一線城市往往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具有很大的調控壓力;縣域城市的規劃發展多由縣一把手說了算,來一個開發商,改一輪規劃,同時缺乏輿論監督,高房價泛濫的泡沫更難以控制。殊不知,縣域城市的需求人群,并不像一線城市般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當地居民對于高房價的承受能力要弱小許多。如果缺乏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等相關住房保障制度,勢必不能保護低收入群體的利益。
高房價還將擠占縣域城市脆弱的產業生態。一直以來,“中西部城市承接東部城市的產業轉移,二三線城市承接一線城市的產業轉移”都是縣域城市招商引資的發展大計。高房價推高的不僅僅是當地人的生活成本,還抬高了當地的商務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原有的成本優勢蕩然無存,承接產業轉移恐成一紙空談。
高企的房價損害的不僅是當地民生,也將逐漸削弱縣域城市的成本優勢,最終損害中小城鎮的城市化進程。縣域城市的城鎮化也不僅僅是圈地建房,只有產業和實體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房地產業才能有真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