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書,1965年6月出生,男,漢族,山東莘縣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8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聊城市魯西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副主任。
一、勞務工城市融入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速,外來務工人員的迅速流入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的一個普遍現象,勞務工的城市融入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勞務工的城市融入是一個不斷消除城市對勞務工的社會排斥,使其在政治文化資源的獲取、制度性保障、自我發展與社會認同上獲得與現有的城市市民同等地位與機會的過程。一般而言,勞務工融入城市須具備三個方面的基礎條件:一是在物質層面有一份可以帶來相對穩定收入的職業;二是在社會層面中參與社會交往,認同所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是心理層面,在融入城市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愿意接納并認同當地人的價值觀。這三方面的基礎條件是逐層遞進的,當心理層面完全達到適應時,才能說明這些流動人口完全地融入了城市社會生活。
當前,我國勞務工在融入城市生活中面臨著具有較高意愿卻融入困難的問題,勞務工的城市融入度較低,表現為:勞務工與城市的關系實際上還限于經濟上的交換關系,即勞務工付出勞動然后獲得相應的一份報酬,這僅僅是一種城市對勞務工的經濟吸納,而從城市社會的其他方面來看,勞務工往往是被拒于門外的,這就是城市對勞務工的“經濟吸納,社會拒入”的現狀。更具體地說,勞務工在勞動就業、收入支出、居住條件等經濟層面上,大多數處于明顯的劣勢位置,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社會層面與城市人接觸、交往的困難,而交往、接觸的困難又直接阻礙了勞務工的城市歸屬感、價值認同觀念的形成,勞務工要真正融入城市社會還非常困難。
從根本上分析,勞務工城市融入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一是制度障礙。目前政府在對勞務工管理的制度層面上仍有很大缺陷,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由此而發的社會保障制度、企業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等,從總體上將勞務工與城市市民分離開來,形成了對市民的保護和對勞務工的排斥,使得勞務工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權利不平等和缺失,嚴重阻礙了勞務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進程。
二是素質障礙。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智力型、技術型勞務的需求量增大,對低級勞動力需求減少。與此相反,受到生活的壓力和閑暇時間較少的現實制約,勞務工很少有資本、時間為自己創造學習充電計劃,就業所需的各種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嚴重不足,因而無法滿足市場對高級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就業競爭力較低,缺乏謀求個人發展的實力,延緩了融入城市的步伐。
三是觀念障礙。傳統觀念的偏見,城市居民對勞務工的排斥與不接納,使得勞務工在心理上有受歧視感和地位低劣感,從而使勞務工心理上形成了無形的屏障,使得他們不愿意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社會,進行全方位的互動,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吸納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而對之采取一種懷疑的或敬而遠之的態度,這也阻礙了勞務工對城市的認同、靠攏、適應和融合。
四是社交障礙。勞務工進城后,面對陌生的環境無法在短時期融入城市社交圈,他們的交往圈子基本還是自己的親友、同鄉,這種以初級群體為基礎的社交網絡,阻礙著其對城市的認同與歸屬,使勞務工與市民之間缺少了互動與對話,客觀上形成了社會隔離狀態,與輸入地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相疏離,造成了融入城市社會的困難。
五是政治參與障礙。由于勞務工缺乏相應的政治參與途徑和表達愿望、反映訴求的通道,總體上沒有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成為事實上的“政治邊緣人”。政治參與的缺乏與利益表達通道的阻礙,也導致勞務工對政治的疏離感,加劇了城市社會對勞務工的排斥,進一步弱化了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和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
六是經濟資源障礙。由于無法享有平等的經濟權,勞務工收入水平與當地市民明顯存在著較大差距,而且勞務工在住房、子女上學、就醫等諸多方面需要支付比當地市民更多的成本,這些嚴重影響到勞務工的生活質量和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住房方面,勞務工大都在城市邊緣地區或城郊結合部租賃住房或住在集體宿舍,這些住房基本的生活配套設施少,綠化面積小,公共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同時,覆蓋勞務工的廉價房制度缺失,尚未建立起與勞務工經濟狀況相適應的住房供應模式,使勞務工在城市難有安身之所。教育方面,勞務工子女在城市上學難,升學壓力大。由于體制的不健全和社會變革的滯后,勞務工隨遷子女很難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只能在私立學校或者條件較差的學校就讀,甚至早早地輟學務工。在醫療衛生方面,勞務工醫療衛生條件差,看病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此外,受經濟收入方面的制約,勞務工在文化休閑和生活消費方式上,也以低層次的消遣為主,難以實現與城市市民的銜接與融合。
總體來看,由于以戶籍制約為核心的各種制度因素的阻礙,經濟資源的不足,社會資本的缺乏,政治參與的邊緣化,城鄉文化水平與價值觀念的差異,勞務工群體自身素質的制約等各種因素,影響和阻礙了勞務工融入城市社會,并最終實現市民化的進程。
二、促進勞務工城市融入的對策與建議
勞務工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他們工作在城市的各個領域,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勞務工的城市融入問題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這不僅直接關系到從本質上解決“三農”問題,也關系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好勞務工有效城市化問題,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從政府、企業、勞務工自身等多方面統籌考慮。現提出建議如下:
(一)政府方面
建議一:提高勞務工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一方面,適時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在當前勞動關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勞動收入比例過低的背景下,適度提高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對促進勞務工增收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積極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引導勞資雙方合理確定工資水平。增強勞務工在工資分配中的參與權,制定完善相關崗位勞動定額的行業標準。
建議二:建立維護勞務工合法權益長效機制。一方面加強對保護勞務工權益的立法。考慮到勞務工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實際情況,根據實質平等原則,制定專門的勞務工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以體現國家對勞務工的傾向性保護,并制定反對就業歧視方面的法律,保障勞務工平等就業的權利;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加大普法宣傳和執法力度,提高勞務工參保和維權意識,查處不依法與勞務工簽訂勞動合同、不依法為勞務工參加社會保險的行為。
建議三:逐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議政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剝離、剔除粘附在戶籍關系上的種種社會經濟差別功能,逐步形成勞務工與城市居民身份統一、權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體系。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可根據我國的國情“先試點,再推行”,同時完善城鎮、城市的基礎設施,有步驟的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以逐步達到將勞務工市民化的目標。
建議四:改善勞務工的居住條件。建議政府在勞務工集聚地興建各類勞務工公寓,并出臺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以勞務工為對象的房屋供給,在城建規劃、土地出讓、稅收收費等方面予以優惠。在城市商品房開發中,將一定比例的廉租房納入公建配套,并允許勞務工入住。凡居住在城市社區的勞務工,應將其納入社區的基礎管理體系,利用基層社區的平臺,促進其與當地居民的交流融合,幫助勞務工逐步安居城市。
建議五:深入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建議政府強化社會管理,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均等化,積極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勞務工與城市市民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距,使其在勞動就業、住房供給、社會保障、政治參與、子女入學等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在用工制度上,實行同工同酬,進一步關注勞務工的教育特別是子女教育問題,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主體作用,根據勞務工群體自身特點和現實需要,逐步完善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務工融入城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建議六:建立勞務工城市融入培訓體系。建議政府加大對勞務工教育培訓的投入,為勞務工搭建繼續教育的平臺,并積極出資或引導社會投資、舉行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培訓勞務工,對其開展交通法規、勞動保障、公共衛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法制觀念、心理健康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綜合性培訓,讓他們學習到應對城市生活的技術。
建議七:尊重勞務工的政治權利。對我國現行的選舉法進行調整,允許務工人員在異地參加選舉。在勞務工集中的城市以及全國人大代表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勞務工代表,作為務工人員表達自己心聲的代言人。同時,進一步清理我國當前限制進程務工人員參加社會管理的規章制度,給勞務工參政議政的空間,讓勞務工有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在當地城市找到一種歸屬感、責任感。
建議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本著公平和效率的出發點,摒棄限制性、歧視性政策,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打破分割的城鄉勞動力就業體制,讓勞務工與市民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上,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競爭,勞動力供求主體之間雙向自由選擇和確定勞動關系,讓進城勞務工的就業合法化、制度化和效率化,從而加速勞務工的市民化。
(二)企業方面
建議一: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作為直接接觸勞務工的社會載體,企業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規范勞動用工行為,依法保障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使廣大務工人員實現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
建議二:搭建勞務素質提升平臺。加強勞務工綜合素質的建設,注重對勞務工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鼓勵和支持勞務工參加技能等級的考試,積極引導他們腳踏實地、認真刻苦地鉆研業務,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
建議三:制度留人。企業應堅持以制度留人,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務工收入保障機制,并對各勞務用工崗位進行科學合理的考量。針對其勞動強度、勞動條件、技術含量等因素,明確各崗位勞務工收入標準,確保勞務工收入穩步增長;努力實現勞務工與正式職工在工資待遇、福利保障和升遷機會上的“同工同酬”,同時努力拓寬勞務派遣制職工向合同制職工轉化的通道。
建議四: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加強對勞務工的人文關懷。組織開展勞務工喜聞樂見的業余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勞務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注重加大對勞務工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力度,積極興建員工休息休閑娛樂的設備設施,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使廣大勞務工感受到更多的企業情感關懷,進一步增強他們的企業歸屬感。
建議五:提供勞務工生活保障條件。建議企業在改善員工住宿環境方面加大投入,對不同層次的員工都分別給予相應的住房條件,使員工以企業為家,甘心為企業工作;積極出資興建員工后勤部,統一解決勞務工就餐問題;定期組織勞務工進行身體健康體檢,確保勞務工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設立政策法律熱線咨詢服務,針對勞務工開展政策法律知識講座,提高勞務工的維權意識和能力。
(三)勞務工自身方面
建議一:不斷增加自身的綜合素質。勞務工要從自身需要出發,加強自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業余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知識、技能和修養。
建議二:積極拓寬社會交往網絡。勞務工應主動減少對原有初級交際網絡關系的依賴,積極構建以城市社會為主體的新型社會交往網絡,積極參加當地文化娛樂、聯誼交友等活動,努力擴大社交面。
建議三:加強自我維權意識。勞務工要學法、懂法、增強自己的維權意識,能夠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積極參加工會組織,通過正常的渠道表達自己權利和利益訴求。
建議四:消除過客心理,主動融入城市文化。勞務工要改變鄉村觀念,增加對城市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理解和學習,逐步培養和建立體現城市文明的規則意識和公德意識,塑造具有現代性特征的城市市民性格,使自己適應城市的生活,最終融入城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