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城市個性,非不能而不為也
時間:2013-07-02 10:35:05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蔡義鴻
隨著中央密集出臺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各項政策,城鎮化成為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焦點。與城鎮化發展相配套的房地產、新能源、低碳環保等產業也得到聚焦和放大。毋庸置疑,城市建設離不開產業配套、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宜居,且需要集中社會之力共同做好這些工作。回顧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我們的城市是否還缺少些什么?
筆者清晰記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鄒德慈出過的一道謎題:他讓助手在投影儀上打出了國內4個著名大城市的景觀圖片,讓大家猜出它們分別是哪座城市。看著眼前以高樓大廈為背景的極為相似的城市影像,大家一臉茫然。鄒院士說,這組圖片是吳良鏞院士收集的。吳先生經常喜歡拿出來讓大家猜,結果完全猜中的人極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幾十年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鄒院士也難以完全猜中。近年來,各大城市愈演愈烈的萬達廣場、商業步行街、豪華樓堂館所,也對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案例實在是對我國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克隆病”的絕妙注解。
每個國家或者個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面臨著需要優先解決的主要問題,囿于財力、人力、物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得面面俱到。這句話對于城市建設同樣適用。如果說我們前一階段的城鎮化過程是“摸著石頭過河”,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設,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話,現一階段我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塑造城市個性,還原城市特色和魅力,避免落入“千城一面”的窠臼。
就城市整體而言,城市個性含義廣泛,可以是人文的、歷史的、地理的,也可以是建筑風格的、城市格局的、民風民俗的。對比各地的現實情況,我們并不缺乏塑造城市個性的基本元素。從自然條件來看,我國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地貌風格迥異;從歷史文化來看,我國源遠流長,各地的文化古跡、歷史遺跡異彩紛呈;從民風民俗來看,我國民族眾多,各地的傳統習俗、生活習慣各有千秋;從物質基礎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
由此觀之,塑造城市個性,非不能也,乃不為也。根據現實條件和城市建設現狀,城市缺乏個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和城市建設者缺乏發現城市個性的視角、重視城市個性的認識、打造城市個性的思路。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東施效顰、貪大求洋、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城市個性、城市文化、城市魅力被高樓林立、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工業開發等所淹沒。
一個沒有個性和魅力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沒有個性和魅力的城市也是如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對經濟增長要素具有的吸引力、積聚力和增值力,來自城市建設的獨特個性。一個城市越是具有吸引城市流動資產積聚的洼地效應,那么城市越容易獲得較高的市場定價。這是各個城市堅持對個性不懈追求的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