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5日下午,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朱廣慶、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做客新華網,就環境保護話題回應網民關切。朱廣慶表示,按照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對于抗災減災中的生態保護,恢復生態破壞影響的評估,特別是人為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方面,有一系列的措施。
[主持人]好,那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生態系統,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近些年我們的這些活動會有所加劇,比如盲目上馬項目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比如去年彝良地區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就是人類的開發建設是不是造成或者說加速了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
[朱廣慶]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么看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在千百萬年甚至更長的地質歷史年代所形成的,是相對穩定的、有自身特點的一個自然狀況,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應該說具有一定的或者相當的抗災和減災的能力,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有些開發建設,特別是一些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可能會使生態系統的破壞進一步加劇,自然災害的強度進一步加劇,破壞、影響包括損失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可以說是天災和人禍的結合,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害或者影響,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家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針對不同的情況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這些年在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按照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對于抗災減災中的生態保護,恢復生態破壞影響的評估,特別是人為開發建設活動的管理方面,有一系列的措施。
[朱廣慶]首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規劃的安排,組織科學的評估,特別是對一些易災地區,有一些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比如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泥石流等地區,要加大這一地區的生態評估,科學評估這個地方的生態狀況,如果發生災害可能產生的一些生態風險。第二,在一些易災地區已經劃定的可能出現或者已經發生災害的地區,嚴格進行生態環境的準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這一地區的人為活動,對一些交通、水電、采礦項目也要提出更加嚴格、有效的恢復、治理和控制的措施。第三,加大在易災地區進行生態保護和恢復的能力建設,包括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應用天地一體化的監管手段,所謂天地一體化就是利用現代的航空、遙感手段應用于現代的監測技術,來把握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同時制定更嚴格的標準和一些政策法規,完善制度包括管理的運行機制,從而更好地減少人為活動、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
[主持人]確實,這個生態系統是很長一段時間形成的,但同時它也是脆弱的,所以人類在活動中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尤其在不同的地方要進行評估,對能做什么自己心里要有數,一旦破壞則很有可能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
[朱廣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