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僅僅覆蓋了地球3%的陸地面積,卻是半數以上人類的家園。這意味著城市將人們比以往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城市中人們聚集在一起,在物質、文化、生物的層面上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城市之間的交通和通訊,從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到飛機,使得商務遍及全球,縮小了人類世界,并使地球變成村落。
與此同時,人類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切影響,也越來越同質化,而城市是最好的見證。城市的存在是普世的。我在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感覺很自在,因為它們十分雷同。也許有些城市更暴力,有些更冷清,有些更富庶,但城市的環境本質上千篇一律。在自然界,地球表面的風景卻是如此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都市移民造成的結果不僅是文化上的,也是生物學上的——城市的熔爐正在基因上改造人類。在遺傳學家史蒂夫·瓊斯看來,基因多樣性的傳播可追溯到自行車的發明,交通上的便利鼓勵了不同村莊和城鎮的人通婚。但現在的城市化進程卻使得基因融合史無前例地加速。瓊斯說,結果是現代人要比過去10萬年在基因上更相似。
基因和文化的交融漸漸消除了種族間的藩籬,也在許多不同背景下,催成了新穎的藝術、科學、音樂。城市人口的集中也帶來更多的寬容,比如說,大都市中人們有更多信仰自由,更多公開的同性戀,更多女性工作。
現在,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個人可以隨時和公司、政府部門溝通,向成千上萬人或者向特定的人群傳播消息,于是,城市擁有了一個全新的維度——推特、Facebook等社交網絡構成的網上“虛擬城市”,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城市從此不再局限于現實中的地理概念。網絡論壇聚集了想法、興趣相投的人們,就好像真實城市中特殊的俱樂部和咖啡館一樣。甚至購物網站,也和網絡俱樂部一樣,試圖使交易個性化,并且發展出社區小店才會有的人際關系。
“虛擬城市”同時擁有全球化和地區化的特質。我每小時都能接收到居住小區的空氣污染指數,也能從韓國買到新的手機電池。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網上交流想法,傳播他們的藝術才能以及交朋友。 “虛擬城市”縮小了真實城市的距離,節省了在復雜空間旅行以及與陌生人交談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虛擬城市”并沒有代替真實城市中面對面的社交紐帶和現實互動,也無法代替真實社會中,人們在作信任之類的價值判斷時依靠的信息。
“虛擬城市”也會帶來種種問題。關于我們生活的種種,從來沒有那么多信息一下子涌來。現在,一個城市人一天中平均能接收到的數據,比一個生活在15世紀的人一生中能接收到的還多。嬰兒的數字出生平均要比真實出生日期早3個月,因為父母會在Facebook上貼出胎兒超聲波照片,并且在孩子出生前為他們注冊域名。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出于自己的目的,收集我們的個人信息。
這種對個人隱私的侵蝕有好有壞,卻已經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美國超市收集的顧客數據已經可以讓他們準確分析出,誰哪一天在什么地方買了什么;商店根據分析可以準確及時地向孕婦推銷嬰兒產品,哪怕她還沒有告訴任何人。是不是很可怕?但是,警察也可以根據能源使用數據,分析出哪些住戶在種植大麻;鄰居也可以通過網上發現的信息,辨認出網絡上或現實中的壞人。每次我們使用ATM機進行交易,或者登錄某個網站,我們都在產生數據,而我們必須好好想想,誰擁有我們的數據以及它們是否應該被分享。
?。ň幾g 丁宇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