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該報告反映出農民工現狀的一些突出矛盾:一是農民工收入增長有限。2012年末,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290元,同比增長11.8%,但增幅回落9.4個百分點。二是年輕人占比下降。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降到2012年的59.3%,農民工平均年齡由34歲上升到37.3歲。
農民工收入和結構的變化,影響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變遷。持續改善農民工就業狀況,一直是中國建設民生社會的要務。不過,中國經濟下行環境下,消除農民工“工作貧困”現象,已心有余力不足。中國由外需制造業向內需服務業的轉型,短期內也不能使農民工直接受益。如去年農民工收入最低的服務業,月均收入分別為2058元。
低收入的農民工為城市底層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農民工群體游離于城市邊緣,難以真正融入城市,呈現出一種“城市化虛幻”現象,主要表現在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過程中遇到不平等對待、農民工缺乏城市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加之發達地區社會關系、社會環境、文化和技術等更加難以逾越,農民工回流中西部地區的態勢逐步顯現。2012年,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占比提高0.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部分“農二代”甚至直接退出勞動力供給,淪為城鄉流民。
在中國經濟步入轉型的關鍵時期,上述問題的治理思路應由一般意義的增收向更具深遠意義的增進綜合福利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工在市民化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由于特殊的二元經濟制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約,他們并未像西方國家那樣,經歷從職業和身份上實行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過程,而是走上了由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市民的“中國路徑”。同時,由于住房等生活成本高企,在東部發達地區等,農民工轉為市民的時間窗口幾乎消失,近乎無解。
當下,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農民工向中西部回流,契合這一趨勢,使城鎮化成為以增量改革推動存量變革方式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路徑,而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在于推進農民工合理、有序的市民化進程。這客觀上要求“循序漸進”地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具備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優化質量較高的產業體系,創新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服務制度與戶籍制度等,以及“平行推進”制度創新的相互協調與政策銜接等。
“農二代”是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入城市和回歸鄉村,是中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由于具有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訴求,新生代農民工在“亦工亦農”的尷尬身份下面臨進城困難,回鄉無途的困境,即總體上他們進城遭到拒絕,同時他們拒絕回歸鄉土,即“雙重拒絕困境”。
因此,通過城鎮化,加快制度創新、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定居、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采取雙向導流為主最終合二為一的方案,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路徑,即農村(農民)城市(市民)居民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