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坊子區東王松村村民許帥的家遇到區里征地拆遷而不同意,有人放話說,3天之后來收地,到時候不交,就要抓他們。許帥為此撥打市長熱線、國土局投訴、向110報警,向信訪辦、外事辦、檢察院、法院反映,都沒有效果,他一度想采取極端行動。
但許帥娶了個英國妻子喬安妮,他就成了涉外家庭,這事就引起外媒的關注。外國記者打來電話要求采訪,鎮上領導這才緊張起來,他們安撫許帥說:“你別鬧了,征地的事先扔一扔,緩一緩,我們先不征了。”
這個故事是《南方人物周刊》告訴我們的。這篇通訊本來是寫祖輩世代務農的許帥與英國女子成婚的奇特故事,但異國愛情故事卻變成了本國強拆故事。
中國女子嫁給外國郎君已不再新鮮了。這些年,外國女子嫁給中國男人的事時有所見,但新奇性已沒有初期那么強烈了。許帥當初與喬安妮戀愛結婚時應該不會想到,這個英國妻子居然成為他們家的“保護神”。
能成為“保護神”的,不但是外國的配偶,還有強國的身份。《中國周刊》近日刊登的一篇報道說,一青年因為沒有北京戶口,無法在京高考。后來他決定去美國,加入美國國籍,以美國公民的身份再到北京參加高考,不但沒有障礙,還能加10分!
外國的身份吃香,甚至連沾上外國人也吃香,這樣的事就發生在一個強調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度,無法不讓人感到困惑。
要讓人愛國,首先應該讓國人活得有尊嚴,時時處處都受到國家的保護。盡管不能奢求國民享有比外國人更高的待遇,但至少不能讓國民覺得在自己的國家里是“二等國民”,外國人反而是“特等國民”。
假如一個家庭的父母要求子女愛家,而當子女與外面的人在一起時,父母愛別人勝過愛子女。子女的身份總是受到歧視,子女的權利總是受到忽視,他們失去主人的資格,還如何愛家?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愛家與愛國的前提條件是基本相似的。三十年前,我們的一些高級場所不允許自己的國民進去;一些商品只能用兌換券才能購買;中國人在國外受欺負,也得不到國家的強有力的保護……這種種現象,實際上都是在消解愛國教育和愛國口號。
而當我們派專機從戰亂國撤回國民和僑民時,當我們派軍艦遠渡重洋去保護自己的航船時,當我們對日本抓扣我們的漁船提出嚴正交涉時,這些都是以實際行動進行愛國教育,其效果遠勝于華麗的形式與空泛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