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一直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但主要是靠“賣地財政”發展,就是地方政府靠賣土地推動城市擴張和經濟增長。我碰到過好多地方官員說,賣地就像辦了一個印鈔廠,想辦事沒錢,賣兩塊地就行了。現在之所以一聽說重視城鎮化,各地就準備大搞基建,房地產開發商也躍躍欲試,這種思維其實還是舊城鎮化的思維。這跟官方對于土地財政的態度不明朗是有直接關系的。
什么才是城鎮化?簡單說就是農民離開鄉村到城市落戶的過程。我當年從農村進工廠,有了城市戶口,記得人家說我是從糠籮跳進了米籮。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的父輩,不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嗎?但舊城鎮化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政府征收了土地,卻沒有把農民變成市民。從數字上看,中國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45%以上,農業總產值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已不足10%。世界上一般國家到這個階段的城市化率都會達到60%至65%左右,而我國名義城鎮化率才剛過52%,實際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才35%。
更直觀地說,為什么會有農民工這個稱謂?這說明農民進城是以就業為前提的,現在的問題不是他們沒有就業就進城,而是人家早就已經就業很多年了,你不讓人家安居、不讓人家落戶。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審視城鎮化的推進路徑。首先得搞清楚一個問題:城鎮化的過程中誰是主體?城市發展老市民自然受益,但城鎮化的真正主體是進城農民以及其他移居人口,他們是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多年來,城鎮化已經積累了一筆巨大的欠賬,欠了好幾個億人的安居、社保和公共服務費用。
從中國的發展來看,戶籍制度的改革是實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個關鍵性環節。目前在這方面的政策沒有銜接,沒有安排。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現在國家不能一步做到取消戶籍制度,但我們需要今天就能起步的制度。比如說在一個城市里面工作滿多長時間、居住滿多長就可以轉為城市戶口。歐美國家合法工作幾年就可以移民、入籍,我們只要別人的勞動而不讓其入戶,取得一個國家內部的戶籍比發達國家的國籍還難,這怎么說得過去?
有些沿海大城市搞農民工入戶籍的積分制,一年幾百人入籍,但有幾百萬外來工在等著。這意思是人口城鎮化要一萬年?我們是要考慮承受能力的問題,突然來個大爆炸誰也受不了。但要真改革,就要真行動。就按過去這些年的速度,再過20年,城鎮化率應是75%左右,20年后中國人口是15億,這75%和35%的差額就是6億人。這20年每年就要安排3000萬人,這是真正的大工程、大內需,我們不能20年后還不實現人口城鎮化吧?但從今天起每年安排3000萬人落戶,錢從哪里來,考慮到這些才是實打實的規劃。
現在的問題癥結是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脫節,賣地財政只要土地,不要人口,要土地是可以掙錢的,而接納人口是要花錢的。既然問題在脫鉤,那解決問題就要考慮掛鉤。我很多年前就提出如果把每年的土地分配指標和人口戶籍化的指標相結合,就比什么都管用。地方政府想要土地指標,必須安排一定數量的人口入籍,這樣地方政府再要地就得先考慮安排人入籍的負擔。你說我沒錢,那就別用地了。趕人上樓也就不合算了,因為你要拿地,除了要安排上樓的人進城安居,還要安排更多的人口入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