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涪陵區白濤鎮石門村小學位于海拔700多米的山上,距離城區有近兩小時的車程,學校有219名學生,11名老師,屬完全小學。記者近期到這所學校采訪發現,學校面臨著嚴重的教師結構性短缺,近十年沒能招來一名教師,一名教師教五六門課程的狀況普遍。(5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重慶石門村小連續十年“一師難求”,是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尷尬反映,是中國教育資源不均等的直接體現,是城鄉教育不能統籌均衡發展的致命因素。
鄉村學校持續多年“一師難求”后果是極為嚴重的。蠟炬終要成灰,春蠶終將絲盡。再有多少忠誠教育事業者愿意在鄉村學校三尺講臺“一站到底”,他們都將有退休和逝去的那一天。新鮮血液得不到補充而逐年萎縮的教師隊伍,如何能夠承受教育教學任務的繁重?鄉村教師的知識結構也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老化,他們參加培訓的機會與時間也會因教學需要被迫減少,不適應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他們,他們能否不誤人子弟?有能力者憑本事另謀高就了,有關系者憑一聲招呼調離了,那些留守鄉村學校的教師心理怎會平衡?他們的事業心責任感也會銳減,一些心理扭曲者會用師德師風的敗壞來報怨人生不公、報復社會不平。
鄉村學校“一師難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觀條件不理想。交通條件差、通信條件差、生活條件差是鄉村學校的共性問題,在溫室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怎會選擇這樣的環境去吃苦受罪?二是教育投入不到位。鄉村學校與城鎮學校相比,校舍破舊,桌椅破敗,設備不齊,生源較差,造成教師“桃李滿天下”夢想不易實現,不甘于默默奉獻。三是機制不健全。教師不是怕去邊遠艱苦的鄉村學校工作,而是怕在那里工作一輩子。在對鄉村學校教師的關愛機制不健全、正常的流動機制也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哪個教師敢拿青春賭明天?
“一師難求”的方程怎樣求解?筆者不敢一概而論,只提一些方向性建議。一是要讓鄉村教師能體面地勞動。要加大鄉村學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消除通信盲區,改善教學條件,配齊教學設施,維護校園周邊社會穩定,豐富鄉村學校業余文化生活,讓年輕教師想去、敢去。二是要讓鄉村教師有尊嚴地工作。要取消教師教學質量排名,評估教學質量要考慮生源等各方面差異。要取消名師、名校等存在歧視爭議的命名活動,不戴有色眼鏡看鄉村教師,認為他們“矮人一截、低人一等”,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應有的平等與尊重。三是要讓鄉村教師有夢想地生活。要建立健全正常的教師流動機制,讓所有新錄用教師在最邊遠的鄉村學校參加工作,在最優越的城市學校離崗退休,讓每位鄉村教師對生活都有預期、對工作都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