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日前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加強2013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下簡稱“10號文”),收緊了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銀行融資渠道,但一些商業銀行從“10號文”中發現政策“松動”的跡象。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該行總行將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2012年和2013年的監管口徑進行對比,雖然沒有明確全面放松,但在一些方面有所松動。最直接的是,今年不再給商業銀行下達平臺貸款壓縮指標,而去年僅該行的全口徑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就壓縮超過百億元。另外,總量控制中取消了“融資平臺貸款余額較2011年末不得增加”的具體要求。
上述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監管層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動態調整風險定性,今年也出現明顯變化。即地方融資平臺項目究竟是全覆蓋、基本覆蓋、半覆蓋還是無覆蓋,這在去年由各地方銀監局認定改為由各商業銀行認定。“雖然監管部門還是要求商業銀行審慎合理測算融資平臺自身現金流,并按季上報監管機構,但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貸款投向方面的自由度已相對擴大。”
也有銀行業內人士發現,“10號文”中明確支持城鎮化建設融資,對于具體投向和細則并沒有進一步明確。一位國有大行信貸部人士坦言,“沒有細則就只能是各家商業銀行自己摸索,按照我們的思路,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房地產等就是最直接、風險也最低的項目。”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各家商業銀行非常默契地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稍微松動”,比如之前的平臺貸到期,銀行就把授信額度用在新的項目上,這和以往直接壓縮規模不一樣。而且,商業銀行也從以往的“聞平臺貸款色變”悄然轉變為“積極布局、尋找客戶”。“和2008年的情況不一樣,商業銀行現在重點選擇資質優良、省級以上、城鎮化相關的平臺項目。”
對于商業銀行態度的變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目前掌握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數據發現,雖然平臺存在風險隱憂,但普遍情況比較樂觀且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建設推動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的投融資需求空前旺盛。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政策放松或是基于穩增長的需要。“監管層也希望商業銀行能夠有保有壓,如果全面封死貸款,那么地方融資平臺就可能出現重大風險。”
在剛剛過去的三個月時間里,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投資規劃。僅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數據而言,全國各省、市、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已逾20萬億元,其中四川省為4.3萬億元、貴州省為1.7萬億元、廣西省為1.5萬億元、江西省為6694億元、廣東省為7869億元、云南省為3770.55億元。
地方擴大投資無疑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20萬億元地方投資規劃,與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行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有本質區別,該計劃是各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長期規劃。若后期出現資金鏈斷裂,則有可能引發局部性金融風險,加劇地方債務風險。”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最近兩年在云南、四川等地已相繼曝出融資平臺貸款還款違約問題,某些公路、基建等項目難以還本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