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推進廣大農村地區的改革發展,建設村容整潔、設施齊全、民風向上、文化繁榮、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合力構筑“美麗中國”的兩大基石,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5月上旬,以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為團長,以全國政協常委彭雪峰、王梅祥為副團長的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調研團就“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為主題,赴浙江、安徽兩省進行實地考察,與基層干部群眾進行了廣泛交流。
因地制宜 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多重模式
早在“美麗中國”的宏愿提出之前,安徽、浙江等地就因地制宜展開了“美麗鄉村”、“美好鄉村”建設的積極探索。在資金、政策上,浙江省十年來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資金超過1200億元,全省當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10%以上用于新農村建設;安徽省也將“美好鄉村”建設納入了“美好安徽”的整體格局,并確定從今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省財政連續投入5年,每年安排10億元資金重點支持中心村規劃建設。
調研團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應充分發揮“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二者優勢,將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建設“美麗鄉村”,應當注重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同時,避免鄉村景觀消失、工業化污染等問題。
過去在城鎮化過程中走過的彎路,為“美麗鄉村”建設敲響了警鐘。如何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能夠避免“千村一面”,浙江、安徽兩省在規劃之初就有所考慮,在建設過程中力求注重特色、“一村一品”,根據各地經濟基礎條件、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如黃山市提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分古村保護型、優質生態型、產業帶動型、異地安置型、綜合提升型、扶貧示范型等六種類型。
規劃領軍 “美麗鄉村”要與城鎮化做到“無縫銜接”
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如何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切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對此,調研團與各地黨政部門充分交換了意見。
“美麗鄉村”建設是社會結構的重大調整,涉及各種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的集約、集中使用,必須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浙江、安徽兩省近年來分別出臺《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等文件,確立了重點建設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學保護特色村、控制搬遷小型村的整治建設思路,形成合理的城、鎮、村體系。
調研團結合兩省經驗,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分類指導意見;各省進行差異化的規劃調整,建立有利于發展其比較優勢的政策機制;加強各級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及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提升村莊規劃的編制質量及可操作性。結合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放部分權限到省級部門,以便對鄉村建設用地進行統籌利用與調整。
土地和人口是城鎮化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相互銜接的兩大關節點。因此,調研團提出要全面及時地總結增減掛鉤經驗,切實提升復墾農地的質量,將置換的土地指標主要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適當增加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給予政策支持,滿足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同時,要科學預測農村人口結構變化,采取措施解決村莊空心化及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促進城鄉之間優質生產生活要素的雙向流動。
文化傳承 生態友好 讓“美麗鄉村”真正美起來
千百年因襲下來的鄉村優秀文化傳統,千萬年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是“美麗鄉村”真正“美”起來的重要因素。
調研團提出,“美麗鄉村”建設并不等同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建設,在規劃和建設中要重視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延續,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村落。
“新鮮的空氣、清潔的飲水、安靜的環境,是人類最可寶貴的財富。建設‘美麗鄉村’一定要走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之路,切實處理好農村的垃圾、污水和面源污染。”調研團成員建議,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各省要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加大農村沼氣、秸稈等的利用轉化效率,發展垃圾和污水處理技術,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技術。國家要制定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以環境約束為倒逼機制,減少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全面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給予個人發展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這是“中國夢”的要義所在。現代化的城市與美麗富裕的鄉村交相輝映,城美鄉美、美美與共,在全面推進城鎮化的同時,為廣大農村尋找一條適合國情又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美麗路徑,廣大全國政協委員正通過積極的履職工作貢獻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