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國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的狀況是,大城市的人口趨于穩定,但農村的人口流失嚴重。
在過去60年中,德國一直不斷努力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為城市和農村創造同等的生活條件。農村的道路、基礎設施和城市里同樣好。但隨著人口下降,維持這些標準越來越困難。交通、電力、供水系統、學校等基礎設施還保持在從前的水平,卻要分攤在更少的人頭上,一些設備需要更新,需要不少投資。比如有些地方規定每個村鎮必須有中心污水處理廠。在人口減少的地區,這些污水處理裝置的維護和正常運轉成為問題,未來如何應對還在討論中。我覺得應該允許農村使用更簡單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比如價格便宜、小型分散的裝置。此外,人口減少也帶來稅收下降,這讓地方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
10年、20年后,德國的小村鎮將遇到當地老年人就醫和護理難題,因為很多人沒有孩子,或者孩子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到2040年,80歲以上的德國人將是現在的兩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將翻倍。老年人很多時候需要心理上的關懷,需要與社會保持聯系,與人說話溝通。我們正在嘗試的是流動型解決方案。比如在勃蘭登堡州有流動的牙醫,開車在幾個村莊之間給人看病,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能夠給當地人帶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撫慰。目前這種流動解決方案還處于試驗階段。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為農村提供補貼,但由于有些地方行政極其分散,這些補貼的效益不太理想。我認為政府的投資要更加專注,在一個地區內統籌規劃,應該讓地方有權自由支配財政支持資金。人口減少的村鎮應該共同商量并決定該地區今后的發展,在哪里蓋房子,在哪里建工業區,在哪里不再投資等等。
再城市化同樣也給城市提出挑戰。除了要蓋更多的房子以外,城市交通的發展、居民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很重要,環境問題也格外突出。此外,未來的城市要能夠吸引高水平人才,一方面要有好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也要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讓他們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