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珂表示,“水價提高”之說是基于中國的水質現狀不容樂觀,包括在很多領域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水的浪費現象,意在呼吁公眾和社會增強節水意識,并非簡單理解成水價現在要提高多少倍,也不存在現在要確定水價多少錢一噸的問題。(4月17日《人民日報》)
水價漲落關乎千萬個家庭,當“漲”字投入湖心,難免引來爭論和博弈,激起陣陣漣漪。這邊廂,水務公司認為自己的“漲聲”被誤讀,真實目的是為了呼吁公眾提高節水意識;那邊廂,公眾認為提高節水意識不過是一種借口,根本目的還是想多賺錢。“誤讀”也罷,“盤剝”也好,其實,水資源有商品屬性,更具有公共資源屬性,我們不妨跳出利益之爭來審視各方的意見。
首先,不可否認,用價格杠桿來解決用水浪費問題,確實是一種手段。然而,水務公司既然如此“心疼”水資源,那么自己是否在節水上作出了示范呢?調查顯示,我國內地尚無一個城市實現直飲水,全國縣以上4000多家自來水廠中,98%仍使用傳統水處理工藝;由于管道老化或質量低劣,每年我國通過管網損失的水量占自來水管網供水的20%以上,達到100億立方米,相當于1500個昆明湖的蓄水量。
另一方面,公眾也應當反思,除了維護自己利益,是否真正從“漲聲”里讀出了水資源危機?是否還在固守“我花錢、你給水”的邏輯?去年,華南農業大學對九省一市“居民用水習慣”調查顯示,接近九成的受訪者意識到“節水”的必要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能做到“節水”的人并不多——節水型設施在家庭的應用較少,循環用水的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如果公眾的節水意識真正到位了,水企又何須輪番用“吼漲”的方式來提醒大家?
高水價不一定會節水,低水價也不一定導致浪費水。“水價之爭”別只看到利益漣漪,重要的是,水企也好、公眾也罷,都能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到那時,水價漲不漲,就不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