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日前在京發布的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空氣污染、水資源缺乏與污染、重金屬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堪憂、交通擁堵、垃圾處理困境等成為我國城市環境的不可承受之重,對城市化思路和模式進行重新反省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
《報告》把2013年主題重點放在城市化與環境危機的關系上,剖析城市的基本生存條件“一口氣”、“一口水”、“一口飯”、“一步路”,以及“一袋垃圾”面臨的環境挑戰。《報告》特別提出,我國城市的垃圾魔咒亟需關注——垃圾量的急速上升、處理手段的捉襟見肘、各類后續污染的層出不窮以及各地近年來都加快上馬大型垃圾焚燒場。《報告》認為,在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沒有較高保證的前提下,盲目推行較高的焚燒率非常危險。
隨著城市化在全國的提速,《報告》關注到西部城市化出現的新隱憂和城市的生態赤字。《報告》指出,在國家新一輪產業布局和重化工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宏觀經濟政策引導下,由于監管不力等因素,眾多低技術重污染的禁止轉移產業,正在向中西部暗渡陳倉,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些破壞和污染又隨著流域和風向,從中西部再擴散到人口稠密的東部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圈范圍內。特別是對水土和植被有嚴重影響的冶煉、開采和重化工產業,尤其值得關注。
《報告》分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城市和農村環境問題雙雙嚴峻的狀態將持續下去,因此需要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的環境問題,城市化必須要綜合考慮“大城市+小城鎮+農村+農業+生態保育”的多中心、多節點的系列問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興的城市帶、城市圈、城市社區中打破城鄉二元狀態的自我復制。
《報告》還特別關注了所謂城市“毒地”問題。我國許多城市在近些年來不斷擴張之后,曾經位于城內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逐漸搬出城市中心地帶,遺留下大量污染場地,而這些污染場地都已經或將要被用于商業開發或住宅用地,嚴重影響人體健康、造成新的生態風險或危害。這些污染場地現狀不明,官方迄今為止沒有公布關于污染場的詳盡數據;對于污染場地的監管,以及修復政策、法規和技術框架都嚴重滯后。
《報告》認為,我國目前在土壤環境監測監管能力還很薄弱,缺少完整的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體系。因此,應及早建立污染場地的分級分類管理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并逐步完善污染場地的信息登記數據庫,以便宏觀把握全國土壤污染情況,地方政府與建設項目經營者也能夠針對不同級別的污染場地開展預防和修復工程。從全國層面,毒地治理要杜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國家決策層面要從系統、循環的角度來解決場地污染問題,這樣才會保障投入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也有助于解決毒地問題的燃眉之急。
中國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是由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編撰。環境綠皮書重視用民間的視角紀錄、審視和思考我國環境狀況,主要以數據和事實說話,強調實證性、真實性,從而建立權威性,至今已連續出版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