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郊區西白兔鄉南村。完善的城鎮基礎設施,現代化的生活方式,2700多名村民過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一個典型的上黨農村迅速變身為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
郊區西白兔鄉西7公里,美麗的小寒山麓。
一個占地4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富裕和諧新農村,坐落在藍天之下。南面是集煤、焦、電、化、建、運為一體的昌晉苑煤化工業園區,機器轟鳴,烏金滾滾。
這是2010年底建成、整體搬遷的新南村,也是全市聞名的“富裕村”。住在村集體統一規劃建設的寬敞明亮的別墅式新居里,南村發展的見證人、今年67歲的村民王海梅老人不敢相信,20年前,全鄉最窮、環境最差的村,如今居然能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
窮則思變:
發展工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甩掉“全鄉人口最多、經濟倒數第一”的帽子
站在南村氣派的村委會辦公樓前,放眼望去,一排排錯落有致的鄉村別墅,一條條寬敞筆直的小康路,酒店、學校、幼兒園、醫院、俱樂部、體育場,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不遠處新規劃建設的西山公園、村史展覽館及超市正在緊張建設當中。
“沒水、沒電、沒路,村民靠種地糊口。”回憶當年的南村,王海梅感慨地說,“當年,鄰居孩子他姑回娘家,車子陷在進村的土路上,用毛驢好不容易才拉出來。”
上世紀80年代初,南村籌建了一座年產2萬多噸的小煤礦,但由于煤價低、煤藏深,直到90年代初,全鄉最大、人口最多的南村,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無先例可循。
1992年,現任南村黨總支書記的申躍文上任村委會主任,開始帶領村民向貧窮落后宣戰。新開辦了2座小煤礦,改變村容村貌、建學校、修路、對低壓電網擴容改造。同時,吸納村民到村辦煤礦就業,向村民分發集體紅利,千方百計增加村民收入……
“全村百姓齊心協力,艱苦奮斗,經過8年努力,我們甩掉了‘全鄉人口最多、經濟倒數第一’的帽子,實現了南村發展史上的第一次蛻變。”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申建高說。
破繭化蝶:
集中資金,整合資源,多元發展,整村搬遷,成為全市聞名的“富裕村”
以工為基、以工強村富農,讓南村人掘到第一桶金。如何加速發展?南村人一直在探索。
集中資金辦大事。2000年初,南村整合該村3個小煤礦,以4500萬元的價格長期承包給潞城華寶集團經營,一次性得到首付款2000萬元,除還村集體貸款后,用剩余資金爭取到了小常煤礦開發項目。2003年,小常煤礦產出第一噸煤,隨著煤炭的市場行情一路飆升,到2006年,南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000多萬元,成為全市聞名的“富裕村”。
2008年,小常煤礦組建成立南耀集團,原南村3個小煤礦整合為吉安煤礦,同時投資20多億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昌晉苑煤化工業園區,上馬焦化廠、發電廠、甲醇廠、煤焦油加氫等項目,由地下向地上發展,延伸產業鏈實現多元發展、可持續發展。“2012年,南耀集團上繳國家稅金5.7億元,南村人均純收入3萬元。南村及其周邊村莊的3000余名村民在集團就業。”申建高說。
2006年,南村開始著手新農村建設。原南村占地3000畝,居住分散,而且壓覆煤田,要持續發展、保留煤礦,只有整村搬遷一條路可走。選址、規劃、地質勘察、采空整理……當年5月1日奠基開工,2010年底建成,南村703戶,已有680余戶入住新居。新村總投資5.6億元,可容納1000戶,社區化管理,水暖電氣齊全。最重要的是新南村節約土地資源2000畝,騰出4000萬噸煤炭資源。在此基礎上,該村還富村帶窮村,共建新農村,在全省起到了標桿作用。
未來方向:
到2015年,實現工業新型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萬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先爭優未有窮期。敢于、善于搶抓發展先機的南村人,又瞄準了轉型跨越發展的新目標。
走進南村煤化工業園區,干凈整潔的生產廠區讓人眼前一亮。橫跨東西、縱橫交織的各種管網,開足馬力全負荷運轉的車間,身著工作服認真忙碌的員工,讓人感到一種蓬勃的朝氣。
申建高指著廠區北部一個大型生產車間說:“這是正在開車聯試的年產20萬噸甲醇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全部建成,預計5月底可以正式投產運行。”
按規劃,南村還將在煤化工業園區上馬針狀焦和干石焦發電項目,充分利用洗煤、焦炭、發電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生產下游產品,吃干榨凈,發展精化工循環經濟。2013年,啟動舊村復墾,建設一個設施農業園區。目前,土地部門正在搞測量。
“村南為循環工業園區,西北方向為居民區,村東為高效農業園區和采摘園區。村民進工廠是工人,到農業園區是農民,居住在新區享受的是市民化待遇,企業年底分紅是股民。”申建高說,這就是南村轉型跨越發展的總體思想。我們的最終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南村包括企業實現產值70億元,利稅20億元,上繳稅金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5萬元。
工業新型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村民市民化……我們仿佛又看到了南村轉型跨越發展的升級版。□記者原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