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作為首個獲批復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對于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轉移,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科學選擇
2009年的最后幾天,在佛山市南海舉行的廣東省“南粵春暖行動”第一萬場農民工免費招聘會上,超過100家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進場,提供崗位信息5000個以上,但只有3000多名省內外農民工進場求職。
據了解,隨著經濟的逐漸回暖和就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廣東用工需求難度驟然加大。許多老板坦言,“民工荒”在珠三角部分地區重現。位于東莞的貝家鞋業老板王偉經常為招工發愁,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工廠訂單情況很好,可以排到2010年五六月份,但目前他所在的行業工人缺口在30%-50%,他自己的企業缺口在30%左右,大概還缺100人。
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甘文傳表示,“民工荒”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包括經濟回暖用工需求增加、惠農政策分流了部分農民工等等。但其中,企業提供的薪酬對農民工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農民工沒有就業意向,而是企業工資報酬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造成了招工難。經濟回暖企業用工需求是增加了,但報酬不增加,就產生了缺工現象?”
在長三角的江蘇揚州,一家機械制造公司的老板告訴記者,在去年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候,他沒有減薪更沒有裁員,這是因為一旦工人離開你這個廠就不可能再回來。“現在招工太難了!”今年他打算給技術工人加薪,好的工人年薪可能達到5萬元以上。他說:“唯有此,才能留住人。”同樣是揚州的趙老板,已將他的化工企業搬到了四川。他說,在揚州本地投資土地、勞動力成本太高了,企業利潤空間已經被大大壓低了。
2010年元旦剛過,總部設在福建廈門的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徽濱江城市蕪湖正式簽約,總投資120億元,將旗下超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外延片和芯片業務轉移到蕪湖,建設全國一流的研發中心、實驗中心和生產基地。
為什么選擇安徽,公司總經理林科闖一語破的:“安徽往北往南往東往西都很便利,我們下游企業在運輸上要求便利,我覺得蕪湖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較早大規模入駐安徽的應該是聯合利華。2002年聯合利華關閉它在上海的所有工廠,在合肥經濟開發區建立了工業園。合肥成為聯合利華全球四大生產基地之一,到2008年該基地累計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無論是沿海的中小企業招工難,還是國內乃至世界知名企業的大舉西進,這一切都表明,產業轉移是內地和沿海兩個市場的“迫切需要”,而且正在形成聲勢。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沈衛國說,我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勢在必行。設立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科學選擇,是從區域發展的角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體現。
優勢凸顯,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其實,回首來時路,20年來安徽人從未停止開發開放皖江的腳步。歷屆省委、省政府用不懈的決心和行動,大力推動沿江城市帶發展,讓這一凝聚了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精華的板塊逐漸綻放奪目光彩。
1990年7月,安徽省作出了“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重大決策。1995年和1996年,省委連續兩年在沿江地區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對皖江開發開放作出部署。進入新世紀后,安徽省進一步精心部署,著力推進皖江城市帶發展,在開展招商選資、加強與長三角體制機制對接、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嚴格轉移項目準入門檻、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皖江地區產業承接規模不斷擴大,成效日益顯現,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在中西部地區處于前列。
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對安徽發展提出了明確定位和要求:“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作為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措施,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議被提上日程。
作為中國明清兩代最具勢力和最有影響力的商幫——徽商曾經在中國商界叱咤風云300余年。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徽商創造了“無徽不成鎮”的商業奇跡,成為長三角興起的重要力量,也為長三角的發展與輝煌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可以說,今天的皖江城市帶示范區的誕生是新徽商孜孜不倦謀求發展的歷史精神延續,更是新時代下區域經濟融合的現實選擇。
據悉,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由于緊鄰我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因此,皖江城市帶又被稱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第一站。
沈衛國說,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綜合優勢。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開發皖江,加快融入泛長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范的客觀條件。
從承接產業轉移的多重優勢看,皖江城市帶本身經濟基礎較好,2008年,皖江城市帶人均GDP為1.9萬元,超過中部平均水平。而且城市帶與長三角的交通網絡實現對接,物流成本降低,城市帶岸線還具有突出的資源要素比較優勢,特別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分別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具備發展重化工業的環境資源,而這些產業正是下一步承接轉移的重點。
從要素成本和配套看,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全省常年外出務工人數超過1000萬人,擁有大量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于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一半或2/3。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具有良好的綜合配套能力。城市帶還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開發園區,具有完善的產業承接平臺。
正因如此,皖江城市帶被視為安徽省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第一方陣。
突出“示范”效應,引領中部新崛起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是我國第一個為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而專門制定的規劃,規格高,意義大。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說:“繪制示范區建設的藍圖,首要的是立足高度,既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又符合安徽發展實際。”
皖江城市帶的發展當胸懷全局,突出“示范”的意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對于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挖掘發展潛力、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形成更加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據了解,與其他承接產業園區不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它并非安徽省規劃設計的,而是國家站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上確立的;二是它不是封閉、單向的,而是可以讓相關的產業自由出入,進行雙向的流動。同時,這種承接也不是依賴政府的“規劃”。
正是這一特殊性決定皖江城市帶作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擁有了“先行先試權”,在政策的配套和體制機制創新上具有突破意義。沈衛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依據目前設想,示范區將突出以下特點:一是通過產業轉移和升級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二是在示范區建設上將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三是將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節能緊密結合起來;四是不止簡單地進行產業“搬家”,而是更加注重扶持自主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發展。
根據目前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趨勢分析,皖江城市帶產業承接和發展重點包括煤、石油、精細化工在內的重化工產業,這很可能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最先、最快發展起來的產業,并可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此外,汽車、電子、冶金、節能環保及造船業等也將是承接重點。僅以汽車為例,2008年安徽汽車產量已經達到85萬輛,居全國第六位,圍繞汽車產業的電子、鋼板、塑料等,產業鏈價值已經達到1500億以上。在冶金、鋼鐵方面,馬鋼、銅陵有色等,都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緊跟《規劃》之后,安徽還將出臺“關于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決定”,明確示范區的建設目標、任務、政策等。并頒布具體的實施方案,將任務分層次細化分解到每一個市、縣,為《規劃》的落實打下基礎。同時,安徽還將積極爭取國家各個部委對示范區的大力支持,將《規劃》中定性的政策變成具體的量化的措施。最終通過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使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到2015年綜合實力明顯增長,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在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實現新跨越,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區域戰略主導產業、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質的飛躍,真正成為中西部地區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和中部崛起的新增長極。
專家表示,產業轉移影響意義深遠
產業轉移必然帶動皖江乃至安徽的區域經濟在未來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承接是一種手段,承接產業轉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安徽意識清醒,態度鮮明。安徽省領導表示,首要的是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結合起來,堅持高起點引進、高水平承接,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宣城市是浙江進入安徽的第一門戶。宣城市市長虞愛華說:“產業承接決不能搞平面和簡單的承接。”安徽在“承接”過程中,將以積極的姿態,憑借皖江城市帶既有的創新優勢,圍繞產業承接發展重點,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加快技術創新升級,強化技術創新要素支撐,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實現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努力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加快推進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步伐。
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管委會主任王華園:“承接產業轉移,絕不是那種把落后的產能、落后的設備簡單地從東邊移到中部,要和我們提高環境的承載力進行有機地結合。”
最近,省會合肥經過篩選,重點推出238項市級國有產權轉讓、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投資項目,參與長三角產業轉移,項目總投資額高達2337億元,一個以合肥為中心,主動接受產業轉移的輻射圈正在向中西部延伸。
“一軸雙核兩翼”,創意空前的產業空間格局構想,鋪展了皖江發展的宏大篇幅,彰顯出安徽人搶抓機遇、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量。“主軸”串聯安慶、池州、銅陵等6個沿江城市,發揮合肥、蕪湖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核”帶動作用,舞動滁州、宣城“兩翼”,使之成為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專家同時表示,產業的發展必然會給社會結構帶來深遠的影響。自從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民工潮”、“留守兒童”以及農村農業科技人才流失等社會現象,無不與民工這種“移民就業”密切相關。他們候鳥式的遷徙,給中國社會留下了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對于農民工本身的家庭和諧、子女教育、父母養老、農業生產等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甚至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結構,也加大了社會治理成本。
安徽省社科院程必定研究員認為,國家層面上推動產業大規模產業轉移,將使更多的“李方義”回歸故里。中國持續多年的大批農民工春節后蜂擁趕往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打工的遷徙路線將開始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會留在本地就業。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作用,就是大大改變當前中國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帶來的一系列家庭、社會問題。程必定說,如果能通過示范區的帶動促進中部崛起,讓更多的產業實現“移業近民”的話,將對勞動力的本地就業,改善社會流動帶來的諸多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據了解,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以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為切入口,大力實施一批“民心工程”,形成覆蓋城鄉的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工及引進人才留下來安心創業,以適應人口流動新形勢。(記者 葛如江 楊玉華 )(編輯 秦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