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滬等地的城市孩子糾結“電子書包”時,西部的農村少年仍在為學校接通網絡而等待。“E紙”之差,再次折射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城鄉鴻溝。
將科技產品引入教學、以數字化手段豐富課堂、增強師生互動、改善學習生態……“電子書包”確有獨到之處,如能合理利用,必然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然而,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學校加入試點、升級“書包”時,農村孩子的書包是否被遺忘了呢?
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條件,西部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教育建設總要“慢半拍”。不少農村校甚至連電腦都難以配齊,師生普遍缺乏網絡知識,更何談數字化教學?對于他們而言,“電子書包”只是遙不可及的詞匯。科技手段給教育發展帶來的加速度,讓城市搭上了快車,卻將農村越落越遠。
教育發展自然不必“削峰填谷”,只是在制定政策時,能否對薄弱地區傾注更多關注?比如,在開展“電子書包”試點時,可否納入一些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對于農村以及邊遠地區,可否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扶持力度?畢竟,科技手段不應成為加劇城鄉差距和區域失衡的推手,這才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