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該看到戶均住房背后的逼仄現實
時間:2013-03-25 15:54:13
來源:觀點中國 作者:鄧子慶
當住房問題明明成為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時,表面數字卻“風景這邊獨好”,如此巨大反差自然不僅不能給公眾以撫慰,反而撩撥起公眾心中的住房焦慮。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在京舉行。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稱,目前我國人口戶均1.02套住房,中國住房最短缺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3月24日中國經濟網)
幾個月前,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一份報告稱,2012年全國家庭現住房完全自有率為84.7%,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如今對比“戶均1.02套住房”,形勢儼然更喜人:中國戶均住房已然超過1套!令人奇怪的是,面對這樣一數據,民間社會歡呼聲幾乎沒有,質疑聲倒是一片——不少網民認為這個數字偏離了自己的實際感受,自嘲“又被平均了”“拖了國家后腿”。很明顯,與所有“人均”之類的統計數據遭受廣泛質疑一樣,“戶均1.02套住房”遭網友吐槽,直接原因依然是普通階層的逼仄現實與華麗數據之間的巨大落差所致。
說實話,筆者并不懷疑“戶均1.02套住房”數據的準確性,而是懷疑這其真實價值有幾何。換言之,即便數據是通過科學客觀的調查統計而來,但其最終所能體現出來的實際意義恐怕相當有限。例如“戶均1.02套住房”里頭,包含著天文數字的空置房,而如果去掉這些能供數千萬家庭居住卻無人住的房子,再來算戶均住房,還會是1.02套嗎?好比某富裕家庭有20套住房,另外9戶“蟻族”卻只能寄人籬下,盡管平均下來戶均確實超過1套住房,但這一平均數據何嘗不是徒具觀賞性呢?
記得昆明市市長就曾說,有權錢部門人員普遍有4-5套房子,沒房子的人只能高價租住。盡管未必所有有權勢部門的人員都有四五套房子,但有四五套房子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房叔”“房嬸”“房爺”等“房X”的不斷涌現,就是有力證明。正因如此,我們常常見到一種糟糕現實:一邊是權貴階層有著絕對豐裕的住房資源,另一邊卻是大量“蟻族”沒房住或爭奪保障性住房。
說白了,“戶均1.02套住房”是一面多棱鏡,除了反映住房資源的總量,更折射出住房資源分配問題,折射出蝸居者的無奈和房奴的艱辛。人民日報的一份權威調查就指出,購房擠占大半收入,房價嚴重侵蝕居民購買力。這無疑說明,于普通階層而言,住房仍然相當稀缺;更何況,住房就像油鹽一樣,是必需品,在房價高企的背景下,就算人們都勒緊褲腰帶買了房子,也不見得就天下太平,住房嚴重侵蝕國人幸福感所引發的的社會問題,恐怕更勝于有沒有房子住。
總之,住房不同于一般的經濟數據,一般的經濟數據可以通過平均數來反映和體現,并依據這樣的數據來進行宏觀經濟決策。如果住房也用平均數作為決策的參考和依據,只會將內部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掩蓋。換言之,當住房問題明明成為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時,表面數字卻“風景這邊獨好”,如此巨大反差自然不僅不能給公眾以撫慰,反而撩撥起公眾心中的住房焦慮。也正因如此,現在說“中國住房最短缺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未免言之尚早、過于樂觀,甚至有些不負責任。相反,相關調查應更多地站在底層民眾說話,而非為了某種需要,報喜不報憂地提交一些不靠譜或者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