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我是被廖大姐行為打動的人,巫溪這樣一個行動在現(xiàn)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必須依靠一些義無反顧的人,以這種宗教式的熱情才可以將公益事業(yè)做下去。當然,當?shù)匾惨羞@樣的環(huán)境,尤其當?shù)卣數(shù)刂饕撠熑艘羞@樣的情懷。
這件事情放在大語境里,一般是以社會組織的身份出現(xiàn)的。在基層,我們叫做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實際上,在二三線城市,管理和服務還沒有到這么高的程度。這里更主要的是社會重建的問題。因為我們現(xiàn)有的發(fā)展模式,造成了很多內地二三線鄉(xiāng)村是殘破的社會。我們經(jīng)常說,一個不健全或者殘破的家庭往往他們的孩子會出現(xiàn)問題。二三線城市的很多地方,社會本身就是殘破的。所以,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受到這樣的影響,這不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人類可以長久生活的社會。
社會的重建,不僅僅是鄉(xiāng)村,城市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整個社會都面臨著重建。城市和鄉(xiāng)村為什么要變成二元對立,好象一說城市化,鄉(xiāng)村就要凋敝,一說農(nóng)村,是不是資金都放到農(nóng)村去了,沒有能力建設城市了。我認為城鄉(xiāng)應該兼容,這也不是我的觀點,我們社會學一直有這么一個概念。可是,這種思路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盡管有些領導人也支持,但實際上從來沒有成為實踐的主流,這個問題搞到最后總是很悲壯,全靠志愿者的奉獻情懷來支持。我就想引出這個問題,比如這個案例,在鄉(xiāng)村,有教師,也有基層的行政機構,包括農(nóng)村也有健全的村委會等等,這么幾套體系如此健全,為什么還需要這樣一個志愿組織才可以推動這件事情?問題出在哪兒?到底志愿者跟當?shù)厝擞惺裁磪^(qū)別?為什么志愿者就可以這么做?我們看到,當?shù)厝耸窃诋數(shù)鼐唧w的體制下,是在討生活的狀態(tài),他們要考慮自己的待遇等等,而志愿者就不是。志愿者存在的邏輯、去的原因,包括活著的目的是不同的。那么志愿者本身是為一種意義而生活,而當?shù)厝瞬皇恰K麄円膊豢赡苓@么奢侈,只能從現(xiàn)有環(huán)境中,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家庭的生計來努力,所以思路很不一樣。我想,志愿者進入基層社會以后,真正做到的,除了幫助他們之外,實際上更重要的意義是幫助留守兒童灌輸一種人生觀。就是說,雖然你們是留守兒童,地位好像很低,但你可以影響生活,你不是活著,而是生活,可以建構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這批志愿者對兒童的影響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更主要的是使留守兒童有了這種為有意義的生活而努力的精神,就是把價值還給社會,把意義還給生活。讓每個人變成有自己生活意義的志愿者,這是我們這個活動特別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