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城鎮化建設可以借鑒歐美,但不能照搬,不能脫離實際。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城鎮化和城市發展推動參與機構之一。該中心主任李鐵,長期從事城鎮化政策研究,參與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委關于城鎮化、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等重要文件起草和政策咨詢。日前,新京報記者就城鎮化有關問題對李鐵進行了采訪。
城鎮化,要為進城農民“雪中送炭”
新京報:您是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的?
李鐵: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由人口的數量型城鎮化向質量型城鎮化轉變;一個是城市發展從粗放型擴張向集約型增長轉變。
新京報:這兩個方面的轉變具體應該包括哪些核心內容?
李鐵:質量型城鎮化,核心是為進城農民提供更均等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等。新型城鎮化,要明確到底是為現在的城市、為“白領”和已有居民錦上添花,還是為進城中低收入群體雪中送炭?集約型發展則要解決資源使用效率的問題,還要從制度層面提高占地成本,遏制占地沖動。有些地方出現的造樓運動,是一些政府官員的做法,并不符合中央城鎮化發展戰略。
新京報:新型城鎮化需要哪些方面的制度變革?
李鐵:作為轉型中的國家,中國過去的城鎮化受益于一系列制度改革,未來也需要新的制度變革,包括人口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行政區劃管理制度等等。類似戶籍制度改革,很難一步到位,恐怕要分期分批實施,先期重點解決居家遷徙,在城鎮就業多年有穩定居住條件的這部分。
中國的城鎮化沒有先例
新京報:歐美、東亞等國都經歷了自己的城市化之路,中國的城鎮化有怎樣的獨特性?
李鐵:國外的城市化,除了東亞部分國家如韓國,其余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對國外的城市化,我們不能只看現在美麗的結果,還要看它們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哪個國家沒出現過貧民窟。中國在30年的時間里,城市化率從17%提高到52.6%,而且我們是完成7億人口規模的城鎮化,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大規模的城鎮化,是沒有先例的。
新京報:基于這種獨特性,您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還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李鐵:在已有基礎上,我們要再完成1億乃至2億人口的城鎮化。包括工業化增長會給城市帶來什么結果,諸如帶給環境的影響,這是我們要關注的,也是發達國家很關注的。
另一個問題,這么多人口要進入城鎮,需要實現在哪里就業、就在哪里解決公共服務問題。然而我們現在城市是排斥農民的,就業可以,但諸如教育、醫療等服務和長期消費要回到農村。
城市發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新京報:說到學習,您認為國外的經驗可以給中國城市發展提供哪些借鑒?
李鐵:現在很多城市建設學歐美,學的都是表象,沒有學人家城市治理的高效,沒有集中解決人的問題。中國的城鎮化,要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道路,就不能走粗放式、攤大餅的老路,要學會怎樣服務人、怎樣有效利用資源、怎樣更高效地進行城市治理。
新京報:具體來講,可以從國外學什么,注意哪些問題?
李鐵:首先要學習城市執政理念,解決好到底為誰服務的問題;同時學習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既有技術、材料層面的,也有城市管理理念方面的。
照搬外表的東西很容易,但不能脫離實際。我曾遇到一個北方城市要打造成“達沃斯”。達沃斯是一個每年有1500萬旅游人口而本地住戶只有兩萬多戶,同時擁有著名旅游資源的小鎮,但我們的城市有這樣的條件嗎?適合我們自己的城鎮化模式,至少不應是那種簡單追求高標準城市外觀的。而這種建設視覺城市的傾向,和中央城鎮化政策也是大相徑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