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今年2月16日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國家發改委令第21號),“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在今年5月1日恢復使用,這也就意味著,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盒”又可以被允許使用在食品包裝中。(《北京商報》3月19日)
這個被爭議和禁用了十幾年的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終于被發改委解禁,從今年5月1日起又可以被允許使用在食品包裝中。兩年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和中塑協還在為這一事件不停的激烈掐架,如今發改委的第21號令為此事做出了他們的裁決。
過去十幾年中一些企業確實存在生產混亂和問題產品的安全事件,公眾經過太多的食品衛生曝光事件后,對于一次性發泡餐盒的重出江湖心存疑慮和恐懼是完全正常和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發改委、衛生部、技術監督局、中塑協、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等部門聯合搞好對此次號令的解釋宣傳、用數據和檢測依據證明此產品的安全性和無毒害性。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就曾表示:苯乙烯可從聚苯乙烯容器進入食品和飲料中,致使人體中毒。2009年10月,解放日報也報道了十余人因用微波爐加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吃飯不成反而吸入了散發出的苯乙烯氣體,導致急性中毒。這是推廣此產品對公眾解開疑點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一疑點和過去出現的一些質量頻發事故,發改委必須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鑒定,拿出科學證據解除消費者的顧慮和產品的安全性論證。
一次性發泡餐盒重出江湖必須慎重,因為過去既有瑕疵,也有事實證據,所以整個從產品的原材料篩選、檢驗、把關、生產、試制、鑒定、銷售、使用都要做出詳細的具體的規定,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定嚴格的監管制度。這個關乎人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大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漏洞,一旦疏忽,就可能再次出現第二個毒膠囊事件。
原材料和成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嚴格監審和把關,才能發給準入證,發給準入證的企業必須屬于信得過的大型企業,所有產品必須打上嚴格保密的條形碼,防止假冒偽劣。采供商沒有經過認真甄別,采購的偽劣產品出了質量問題要執行問責制,所以供銷、采供都必須建立嚴格的登記制度,信息進入微機進行全國聯網統一管理,便于查證,一目了然,出了問題誰的問題誰負責。
對所有使用一次性發泡餐盒的商家必須進行定期不定期抽檢,如果發現不使用規定企業產品者,進行嚴格處罰和整頓,嚴重的吊銷執照,甚至承擔法律刑事責任,從源頭堵住違法產品的不正當銷售渠道,讓偽劣假冒產品沒有市場,讓使用此產品的商家有法可治,有法可依,有法可管,不敢違規使用。
要廣泛向消費者宣傳如何正確使用一次性發泡餐盒,注意哪些安全事項,減少因使用不當發生對消費者造成的傷害和安全威脅。
要建立嚴格的廢棄一次性發泡餐盒回收和垃圾處理系統,進行統一管理與安全處理,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通過再生產進行廢物利用,做成安全性有保障的再制品。也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出口,增加國家收入。(宋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