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立足農業銀行實際,主動對接各地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規劃,積極推進銀政合作,拓寬合作渠道,創新合作方式,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對農業銀行來說,服務好新型城鎮化建設,既是新時期落實面向“三農”市場定位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難得機遇。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必由之路,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城鎮化是衡量一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鎮數量大幅增加,城鎮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城鎮化總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還存在與產業發展不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土地與人口城鎮化不同步、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特別是在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的同時,又衍生出城鎮居民之間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制約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降低了城鎮化的質量,出現了很多“半城鎮化”現象。在這種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對城鎮化給予了新的定位,賦予了新的內涵,明確指出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是要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管理制度等深層次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轉移農民的市民化問題,促進轉移農民平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真正融入城鎮生活。在城鎮發展上,重在提升質量、優化布局,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體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要求。它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與工業化、信息化相互促進,是連接新型“四化”的紐帶。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實現全面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必由之路,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中國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鎮化涉及戶籍、土地、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項重大制度改革,需要解決好“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等諸多問題,是一項投入巨大的復雜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的大力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發揮著提供資金支持、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新型城鎮化資金需求規模大、期限長、主體多元、結構復雜,涉及貸款、債券、信托、股權融資、金融租賃等多種融資形式。要滿足這種多層次的資金需求,需要多管齊下,協調發揮好政府投入的基礎作用、民間資本的補充作用、金融機構的杠桿作用。
農業銀行的服務優勢與新型城鎮化方向高度契合,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歷史上,農業銀行在支持城鎮化建設方面作過長期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2000年前后,為滿足城鎮化建設方面的金融需求,農業銀行在國內金融界率先推出了“綠色家園”貸款產品。股改上市以來,農業銀行堅持按市場化原則支持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出了“農村城鎮化貸款”、“新農村住房建設貸款”等一批新產品,探索出了多種金融服務城鎮化的新模式。目前,城鎮化相關貸款余額超過3400億元,覆蓋全國650多個縣(市)。
回顧農業銀行的服務歷程,把握新時期城鎮化發展的科學內涵,在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產業支撐。在目標城鎮選擇上有標準、有重點,不搞遍地開花,大力支持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不介入缺乏經濟基礎、無實體支撐的土地城鎮化。
堅持規劃先行。在對城鎮化的支持方面,堅持城鎮發展要有科學完善的規劃,建設的規模和標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潛力相適應。
堅持綠色環保。城鎮建設要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支持發展可持續的優勢產業,不介入破壞歷史傳承、損害生態環境的城鎮大拆大建和資源過度開發。
堅持市場運作。積極介入適合商業銀行進入的領域,提供符合商業銀行經營原則的金融服務,不違背市場規律和超出自身能力。
堅持創新驅動。以主動創新、持續創新適應城鎮化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推動業務健康發展。
農業銀行54%的網點、46%的人員分布在縣域,是唯一一家在全國所有縣市設有分支機構的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高度契合的戰略定位、豐富深厚的業務基礎、聯動城鄉的經營布局、長期積淀的資金品牌、日益完備的技術產品,成為農業銀行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獨特優勢和可靠依托。特別是近年來,農業銀行抓住股改上市機遇,不斷加大全行、尤其是“三農”金融事業部的改革創新力度,資本充足和撥備覆蓋水平大幅提高,綜合服務和風險應對能力持續提升,支持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更加充實,條件更加充分,信心更加充足,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抓住農民市民化和城鄉一體化這條主線,突出金融服務的重點領域
新型城鎮化對應的金融市場跨度廣、縱深大、層次多,服務好這個市場,需要把握主線,突出重點。農業銀行將結合自身優勢,緊密對接國家有關戰略規劃,把支持城鎮化發展與支持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做好農民市民化和城鄉一體化方面的金融服務。
幫助城鄉居民安居樂業。重點為進城農民的就業、創業、居住、消費等提供金融服務,幫助他們解決“進得來”、“留得下”的問題,順利完成向市民轉化。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城鎮產業體系,增強城鎮經濟活力,為更多農民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普通商品房建設的支持,為進城農民在城鎮定居提供多種選擇。增加對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環境整治等的信貸投入,滿足農民舊房改造、自建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讓留在農村的居民也能夠過上舒適生活。
促進公共服務惠及更多人口。支持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提供資金和金融渠道支撐。重點支持城鎮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體系擴張服務網絡,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標準,讓更多進城農民及其家庭能享有公共服務。增加對縣級重點醫院、重點高中的信貸投入,改善縣域就醫辦學條件,讓農民能夠就近接受高水平的醫療教育服務。大力推進農業銀行“惠農通”工程,健全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網絡,為“新農保”、“新農合”參保農民提供安全便捷的繳存支取服務。
營造更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支持各地根據經濟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規劃和建設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增加對農村飲水安全、垃圾處理、電網改造升級等新農村建設基礎性重大工程的信貸投入。對城市化水平高、水電路氣等“硬”設施已經比較完善的城鎮,重點支持文化教育、商業服務等“軟”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質量。對城鎮密集地區,支持提高城鎮基礎設施的區域一體化程度,推動城市群發展。
做大做強地方支柱產業。把握好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趨勢,支持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發展優勢產業,壯大支柱產業,培育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重點服務好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支持各地做強特色產業,以繁榮實體產業來推動和支撐城鎮化建設,確保城鎮發展動力持久、充滿活力。
需要強調的是,農業銀行服務城鎮化發展,要正確處理好與支持現代農業的關系,做到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新業態和科技型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筑牢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同時,城鎮化金融服務還要體現地區差異,結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理確定各地的金融支持重點,努力提供符合地方實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推進產品服務與管理機制創新,不斷提升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效率和水平
按照國際經驗,我國的城鎮化還將保持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相關的金融需求將是一個不斷產生、持續釋放的長期過程。要滿足這些需求,需要在產品和管理上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加大資源投入。研究對城鎮化貸款單獨安排信貸規模。繼續以高于全行平均增速的標準,對“三農”事業部單獨配置信貸規模、經濟資本和財務費用,不斷增加對重點縣域的資源配置。對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地區,統籌考慮“三農”與城市板塊的資源配置,發揮城鄉資源合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出專屬產品。重點在城鎮化基礎設施融資、消費金融、中小企業金融、農業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務領域金融產品等方面取得突破。信貸產品方面,針對不同服務對象和業務類型,在準入、評級、授權、擔保、流程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公共服務領域金融產品方面,深入研究城鎮新人口的金融需求,結合國家配套政策,創新形成更多有效服務模式。此外,繼續推動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產品創新,及時跟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和流轉試點工作,對相關擔保方式進行前瞻性研究,在有條件地區進行試點,緩解農村農民擔保難問題。
優化網點布局。按照城鎮化對金融服務網絡建設的新要求,加強在重點城市及轄內城鄉結合部、強縣強鎮的網點配置,調整優化縣城以下傳統農村地區的網點布局,增強服務對接能力。順應信息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電子渠道建設,重視網絡金融、移動金融、自助金融等新型服務渠道,擴大有效服務覆蓋,改善客戶體驗。
健全聯動機制。在重點城市群做實區域聯動機制,搭建群內農業銀行分支機構合作平臺,推動相互間的業務合作和協調發展。在城市化水平較高地區,把握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一體化發展趨勢,抓緊完善城鄉聯動的營銷服務體系、考評激勵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建立“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強縣強鎮”三位一體的業務發展架構,促進協同發展。
嚴格風險管理。加快構建適應城鎮化業務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堅持穩健經營,加強全流程防控。對城鎮化衍生出的新領域、新主體、新業務,開展潛在風險研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控制好實施范圍和節奏。
推進銀政合作。立足農業銀行實際,主動對接各地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規劃,積極推進銀政合作,拓寬合作渠道,創新合作方式,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