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嗎?”最近好像成了最繞不開的話題了。連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馬上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被董倩提審:您幸福嗎?
剛剛過去的長假期間,央視記者關于“你幸福嗎?”的調查忽然鋪天蓋地有點令人突兀,初衷看來“很美”、“很天真”,而獲得答案卻并非預設的“很好”“很幸福”,倒是“我姓曾”、“我被人插了隊”之類的幽默答案或者答非所問令人忍俊不禁。
關于幸福這事兒,每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尋常百姓之間詢問透著噓寒問暖的親切,有千奇百怪的回答也不足為奇。但把它當一種類政治命題,追問個體對時代的集體意識感受,難免遭遇熱臉貼到冷屁股上的尷尬。
今年黃金周長假多出一天,政府又推出高速路免費政策,顯然是誠心幫助每位勞動人民都走出家門,走上“幸福的”旅游消費之路,實在是功德無量。但到底幸福不幸福,全看各人的際遇和感受了。扶老攜幼一起出游,老友親朋其樂融融,這樣的假日自然令人羨慕。但有的游客排在三四十公里車隊中焦躁地等待,卡在華山一條道上上下兩難,吃一碗面要花165元……這樣的經歷當然不是幸福的旅程,而是無奈的苦痛磨練了。
筆者來自鄉野山村,素來對游山玩水興趣不大。對于節假日知名景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經歷心有余悸,故長假便決定先宅在家中,讀書看報,伺機而動。妻在銀行工作,朝九晚五,身心疲憊之余,每每向往田園風景。近幾年來總不斷提起想到門頭溝的爨底下村呆幾天,因為老聽說那兒如何遠離都市的喧囂,400年古村的風韻絕對可以讓我們悠閑地細細品味。
10月3日,耐不住妻子的嘮叨,下午1點多便沿京西109國道驅車直奔爨底下村,一路上路況頗佳,車也不堵。到了景區一看車場停滿了私家車,進進出出川流不息的樣子。進了小村,雖然還沒到人山人海的程度,卻也稱得上游人如織。街道上飄蕩著小販燒烤老玉米的濃煙和焦糊味,氣息與任何鄉村小集市無異。
唯夕陽下的爨底下村山地四合院斑駁的墻面,自稱機杼的整體格局令人感到一種熟悉親近的滋味。
只是每個你認為有趣的角落都需要排著隊才能接近,駐足慢慢品味幾乎是一種奢望。
問問村里的老人,說全村不過80來人,70多個院子,當天的客流量卻不止三四千人。這種擁擠的程度當然還遠遠不能跟故宮、頤和園,乃至爆棚的華山相提并論,但想在這個時候找到她的特有意境便絕無可能。想來只有在雨雪天氣鮮有游人的時候,才是來這里尋幽思古的時機。
耐著性子跟在如梭游人的長隊走馬觀花般地轉了一圈,前后不過一個半小時,妻便嚷嚷要回家了。
倒是一路上兩邊的景色讓她贊不絕口,懸掛在路邊峭壁上的爬墻虎葉子被中秋的陽光染得鮮紅,如靈動火苗般在微風中搖曳,美不勝收,也算是乘興而去,乘興而回。
我們的感受可能有些失落,但并不埋怨,畢竟我們這一行來去自由,駐留選擇均在自己的興致所決定,不受拘泥。而穿過幾百年歲月的那座古村,不管我們有沒有感受,她都在那兒,寵辱不驚。
所以,幸不幸福,全在每個人的感受。穿著光鮮皮鞋的人會覺得沒鞋穿的人可憐,但沒鞋穿的人如果是樂觀的人,他會覺得他自己比沒腳的人幸運多了。
而且,幸福與成功也沒有必然聯系,莫言面對央視記者董倩的追問,干脆地回答說“我不知道。”這是因他看來,“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體健康,精神沒有什么壓力。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么?”
因此,企圖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為大眾設計普羅的幸福模式,實在是不靠譜的事。社會所需要的只是基本公平,或者趨向公平,讓每個人享受追求幸福的自由比幸福本身更重要。
亞歷山大大帝問第歐根尼需不需要什么幫助時,第歐根尼回答輕描淡寫,卻震爍古今:“站到一邊去,你擋住了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