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濟說:“城市化創造了很大的需求。從農村到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等等都會有很大的變化。這么多人會有很多新的需求。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城市化同時伴隨著工業化,會創造巨大的價值。”
根據中國社科院去年底發布的《中國社會藍皮書》顯示,中國的城市化比率將由現在的46%增至48%,并可望于2013年前后,突破50%的臨界值。
鏈接:
張小濟委員:城鎮化與工業化應同步推進
人民網記者 陳葉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快城鎮化步伐,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同步推進,是未來五十年內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
城鎮化和工業化應同步推進
張小濟表示,中國有13億人,多數人還在農村。在未來十年里,中國將經歷一個歷史的變化,就是城市的人口要超過農村人口,也就是城鎮化。
張小濟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不只是一個人口進城的問題。城鎮化和工業化應該同步推進。這些人住在城市里,就是說進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事工業生產、服務業,他們所創造的價值、所創造的財富要比他們在第一產業成倍、十倍、幾十倍地增長。
因為在農村,我們土地很少,耕地很少,用不了那么多人口。所以,城鎮化的過程,從地域的角度講,是從農村到城市,從產業角度說,是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第三產業。這是一個歷史性、革命性、跨越時代的大變革,在全世界也是空前的歷史性事件。
城鎮化可推動內需
那么,城鎮化在推動國內外經濟上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張小濟說,城鎮化推動了需求的增長,比如說,廣大農民從農村進城,他們的生活、工作、娛樂的方式等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么多變化會帶來很大的需求。這是一種進步的、直接的需求。
我們的宗旨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而這種創造出的需求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在這個工業化進程中使廣大人民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兩個引擎,推動著中國經濟向前發展”,張小濟說。
工業化一定要開放國門
另外,張小濟說,我們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必須與國際市場接軌。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封閉地實現工業化。我們要進入文明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沒有國際市場、國際資源,不可能實現工業化的。
同時,我們所創造的價值也應該和全世界分享,也應該把我們的產品銷售到國外去。如果我們關起門來,靠我們國內的資源、國內的市場來實現這樣偉大的變革,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即便能做到,那也是非常慢、非常艱難的。
“所以,工業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打開國門,一定要和全球的人共享。世界都在看中國,中國發生城鎮化這樣的歷史性變革,對全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動力和活力”,張小濟認為。
多發展中小城市
城鎮化在不久的將來,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呢?張小濟說,十年之內,中國的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那將是歷史性的變化。我們會出現一大批的GDP超過萬億的大城市。過去我們只有香港的GDP超過萬億,現在是上海、北京、廣州等五個城市的GDP超過萬億,還有很多千億的、百億的城市。這些數字看起來在過去不能想象的。鄧小平原來講過,我們要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這是他的一個夢,這個夢如今已經實現了。
事實上,張小濟認為:“即使已經有幾個GDP超過萬億的城市,但對13億來說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一些中小城市。否則的話,大家都涌到大城市,這對大城市是災難。所以,更多的是再發展一些中小城市。那時候,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這些城市不斷地創造出需求來,能夠吸納就業,能夠讓人們安居。”
現在的情況就是,在中小城市很難找工作,到北京來消費又太貴了,也買不起房子。這就是新生代農民工不甘心再做農民,希望得到城市里面的教育,這是他們遇到的最難的問題。
“這說明需要有更多的中小城市能夠得到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讓更多的人分享,而且真正能實現不光進城做農民工,還要做市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和待遇”,張小濟說。